本报济宁10月14日讯(记者 徐斐)今天下午,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济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5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情况。
这十年,我市提升城市能级优化城市品质,城市建设水平实现新跨越。牢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锚定“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目标蓝图,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累计完成城建项目投资920亿元。全长41公里的内环高架串联南北、横贯东西,火炬路、王母阁路、车站南路、崇文大道等跨线桥拔地而起,城市迈入了立体交通新时代;中心城区累计打通断头路187条,新建公共停车场124处,建成19座过街天桥,城市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市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被评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城市、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全市建成海绵城市177.2平方公里,地下综合管廊65.2公里,中心城区累计完成雨污分流改造道路166公里,全市城镇燃气普及率98%以上,集中供热面积1.67亿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8.1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72平方米,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2%、十年增长15.1个百分点;城市承载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生态宜居品质加快优化,城市让市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这十年,心系群众冷暖,怀揣百姓忧乐,让更多群众实现“安居梦”“宜居梦”。积极出台了一系列“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市场调控政策,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24.2平方米增长到34.4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从219.1亿元增长到584.9亿元,住宅环境和品质不断提高、市场秩序持续规范,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围绕“住有所居”,全市累计开工棚户区改造31.27万套,广大棚户区群众实现了“安居梦”;建设各类保障房60563套,完成公租房分配27423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0125户,加快形成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保障性住房制度,积极实现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围绕“住有宜居”,创新实践老旧小区改造济宁模式,全市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20个、惠及居民22.4万户;聚焦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全力打造“儒风济宁、红色物业”品牌,业委会组建率达到57%,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94%,社区环物委实现全覆盖,全市物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这十年,助推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村镇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我市将村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危房改造、“厕所革命”、小城镇建设、清洁取暖改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等工作为抓手,提标准、强质量、塑品牌,积极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住建力量。
这十年,我市聚焦建筑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实施了建筑企业“助企攀登”和“龙头+梯队”晋级工程;积极探索工程领域招投标改革,成为全省首个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投标评定分离试点城市,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全市广大建设者敢于担当、苦干实干,完成了市文化中心、市公共医疗卫生中心、方舱医院等重大项目,一大批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事关群众民生福祉的亮点工程、民心工程相继建成,绘就了济宁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