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5日
第01版:

民生事业结硕果 群众共圆幸福梦

“幸福食堂”解决“空巢老人”吃饭难问题。■记者 杨国庆 摄

■本报记者 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 郭晓璇

“感谢政府发的救助金,让我在困难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身患尿毒症的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村民马晶今年收到了政府送来的临时救助金和医疗救助金,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心系困难群众,情牵百姓冷暖。十年来,我市民政部门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基本社会服务,民政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人民群众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帮急救难

让困难群众过难关

今年5月,曲阜市姚村镇村民孔岩查出肾脏病等多种疾病,治疗费用需要几十万元,看着瘦弱的妻子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孔岩决定买点药回家治疗。得知这一情况后,镇民政办立即启动急难救助绿色通道,将2000元临时救助金送到他家中,同时为孔岩和两个孩子办理了低保救助,帮助这个不富裕的家庭渡过难关。

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市兜底线、保基本制度不断健全,低保、特困供养保障标准实现“十八连增”。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440元提高到88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203元提高到700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与自理能力挂钩,其中城乡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144元和910元,照料护理标准分为3档,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02元、351元、211元。全市累计发放低保金及特困人员供养金79.7亿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实现小康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梦想,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一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全面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全市累计排查困难群众11.8万户、23.58万人,已脱贫(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兜底保障人口占比56%,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坚决兜住脱贫攻坚之底。

雪中送炭暖民心,真情帮扶办实事。我市创新救助服务,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工作品牌,建立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及重大急难问题协调等 “救急难”工作机制,对急难情况24小时内先行救助,特别紧急的情况在2小时内即时救助,“济时救”品牌被评为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获省政府通报表扬。建立低保家庭大学生高等教育全程救助制度,帮助2.9万名寒门学子解决了学费的燃眉之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孟故里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慈善之城”成为济宁重要形象标签。我市连续五届荣登中国城市公益慈善百强榜50强,提升至第16位,28个单位和个人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奖”“山东慈善奖”。全市社会捐赠总额持续增长、连创新高,年募集资金实现了从4500万元到4.5亿元的跨越,累计募集资金总额达到30.55亿元,发放慈善款物22.22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69.44万户。

“孝养济宁”

让老年生活更有品质

“儿女不在身边,自己洗澡不方便,现在配备了洗澡椅,地上铺了防滑垫,床边还安装了扶手,方便太多了,自己安心,儿女也放心。”近日,任城区观音阁街道的许玉春家里进行了适老化改造,生活更方便了。

居家养老是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我市围绕“生活空间安全、室内行走便利、辅助器具适配”对老年人的房屋进行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目前全市已完成2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市连续7年将养老服务工作列入为民所办实事,出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在土地保障、资金补助、税费减免、人才队伍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进医养结合,建成市、县两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招引了一批全国知名养老企业落户济宁。扶持寸草心、凤凰怡康等一批本土养老服务企业实现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了“儒乡圣地·孝养济宁”文化养老品牌。2017年,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设施1406处,其中养老院214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79处、农村幸福院696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3处、社区老年人食堂264处,配置各类养老床位6.7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9%。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老年人享受到更多元、更方便、更优质、更称心的养老服务。“文化养老”做法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

2022-10-15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1954.html 1 民生事业结硕果 群众共圆幸福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