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7日
第03版:

“信用+”让乡村环境整治变为“众人扛”

■本报记者  梁琨  本报通讯员  巩玉霞  杜彬

“村里推出‘信用+’治理模式后,我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志愿活动,获取信用积分,再有几次志愿活动,我就可以用积分兑换一桶花生油啦。”9月18日,刚参加完垃圾清理志愿活动的昭阳街道爱湖村村民丁传志高兴地说。

今年初,微山县在昭阳街道爱湖村率先探索推出了“信用+”人居环境治理新模式,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标准,以“信用+”为评价赋分模式,采用加减分机制,对自愿参加卫生扫除、义务植绿护绿、创建美丽庭院等58项正面行为,进行信用加分;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损坏公共设施等54项负面行为,进行扣减信用分。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综合各方面评价情况,自动生成信用等级。同时,设立信用+“微户码”积分公示栏,目前,已有317户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制作出“微户码”,扫码可实时查询每个家庭、每个村民的信用积分。

“村里进行‘信用+’环境治理模式后,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提升,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也更高了。”爱湖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强说。今年4月,该村又推行了“信用+积分制管理”并设立了“信用+”积分超市。在爱湖村的信用+超市里,货柜上整齐地摆放着近百种生活用品,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正向积分兑换所需。

“村民利用傍晚闲暇时间,自发进行卫生扫除,绿植修剪整理,村庄道路垃圾清理。”王明强说,他们同时也可参与村委发布的招募令,组团参与对沿湖原有破旧建筑、码头船厂深度清理等大型志愿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爱湖村“信用+”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人居环境由“突击战”变为“长效抓”,广大群众由“旁观者”变为“主力军”,环境整治由“少数干”变为“众人扛”。从“信用+”加减分机制的采用,到“信用+”“微户码”积分公示栏的设立,再到“信用+”超市的积分兑换,“信用+”环境治理模式,较好地调动了群众正面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丰富了群众参与载体,以“小信用”撬动了“大治理”。

2022-09-2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1029.html 1 “信用+”让乡村环境整治变为“众人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