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友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针菇流水线包装生产车间。■记者 刘建新 摄
■本报记者 张彦彦
这两年,梁山县大路口乡贾堌堆村村民贾德龙比以往忙了许多。
贾德龙在村里经营着一个小卖部,前些年因为经济条件制约,基本上就靠妻子卖些简单的日用品勉强保本,他则常年外出打工。2016年,贾堌堆村依托美丽乡村基础,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彻底改变了从前脏乱差的面貌,成为游客青睐的美丽村寨,他的小卖部也跟着火了起来。
“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挣的比以前还多。现在一天下来平均也得三四百元,遇到节假日一天卖个一两千也正常。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下一步我再准备进一些梁山特产和旅游纪念品。”说这话时,贾德龙一脸的喜悦。
贾堌堆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当地整合包括贾堌堆在内的相邻三个村连片治理,打造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三年内计划投资将达到上亿元。
黄土建造的民房、青石铺设的老街、一望无际的花海、古香古色的民俗、家乡味道的农家乐,贾堌堆借助专业人才和市场化运作,唤醒沉睡的乡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努力实现村更美、民更富。
“把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才真正达到了乡村振兴的目的”。村党支部书记贾祥玉向记者介绍说,贾堌堆村除了依托环境面貌吸引游客,还经常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旅游+扶贫”先进模式,让村民参与进来,鼓励当地百姓门口就业,通过利用摆小摊、卖小吃、娱乐等经营性项目以及景区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仅春节期间,每天就有80多家村民做起了小生意,一个月全村就增收160多万元,每天存款的村民络绎不绝,乡里的信用社都准备在贾堌堆设立分社了。”贾祥玉打趣地说。
记者参观到村里的民宿时,导游张春梅正在给来自泰安的旅游团讲解。谁也想不到,两年前她还是村里的一名“留守妇女”。“原来没有工作,在家里看孩子,现在出了家门就可以上班,真是非常受益。”张春梅说,搭上发展旅游产业的快车,通过培训,她和村里十多名姐妹转身当起了导游,每年人均收入可达三万多元。
当地还把土生土长的枣梆戏曲,以及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斗鸡、斗羊等传统民俗纳入常规表演。不到两年时间,一度空寂的村庄累计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曾经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贾祥玉介绍说,如今先后有300多名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就业创业。村里还通过集体资产量化入股的形式加入到旅游公司,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村民的长期收益。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产业强、农民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对此,梁山县副县长王庆明表示,该县大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下,展现梁山特色,创造梁山经验,着力打造园区化、生态化、装备化、品牌化、融合化的现代农业模式,以特色集群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以建设园区项目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以扶持休闲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同一时间,邹城市大束镇山东友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
39岁的王秀华是包装车间的一名普通员工,她负责每天把成熟的金针菇菇根进行切除,对产品进行分级、散装称重,放置流水线上,由后面的工人进行封口、装箱、码垛、盖章,通过物流冷链车发往全国各地。
可观的工资、灵活的工作时间、适宜的工作环境,在两年前,这还是王秀华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王秀华家住大束镇孔陈庄村,丈夫腰间盘突出多年,之前头部还因脑溢血做过手术,已无劳动能力。上有年过七旬的两位老人,下边有4个嗷嗷待育的孩子,大的11岁,最小的刚满5岁。在加入友硕菌业之前,夫妻俩带着四个孩子在河北打工,背井离乡,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支撑起正常的生活,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两年前,王秀华在同村村民介绍下,来到山东友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农业产业工人,月收入近四千元,公司缴纳五险一金,还有免费午餐,让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彻底改变了现状。“真没想到,在家门口也可以挣这么多钱,每天下午四点下班,也不耽误接孩子,我们一家人都很感激。”王秀华感慨地说。
2016年,大束镇引进金针菇龙头企业——山东友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以往种植金针菇的散户农民“化零为整”,实现金针菇产业的高科技、低能耗、生态环保运行,不仅提高了乡镇产业收入,还吸纳当地800余人就业,帮助其中130余名贫困村民脱贫。目前,该公司日产金针菇180吨,销往北京、天津、上海、郑州等地,逐渐形成了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
随着友硕菌业的投产运营和快速发展,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鲜明的产业形态,大束镇又陆续吸引来一些食用菌企业落户,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
食用菌产业集聚发展,为大束镇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目前,大束镇总投资50亿元的蘑菇小镇项目已签约落地,项目建成后可年产12万吨食用菌,实现产值20亿元。“下步,我们把培植食用菌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的重要抓手,招引食品深加工项目,依靠企业项目集聚专家人才,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产业项目+村集体增收’利益发展共同体,将政府配套投资的基础设施作为村级股份入股产业项目,以及成立村级劳务公司为企业提供用工服务等形式,为村集体经济带来长期收益,改变过去企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增收两张皮的局面,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快速发展。”大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126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65家、市级592家,专业合作社14765个,家庭农场3048个。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泗水圣水峪、微山岛栖凤园、喻屯梦里水乡、梁山黄河滩黄金谷田、兖州牛楼花海彩田、鱼台稻梦水韵等,展现了农业与乡村旅游、精深加工业、电商物流、精品民宿等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模式,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乡村振兴的理念愈加清晰,成效愈加明显。
记者感言:
如何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源,助农增收,让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为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在采访中,记者欣喜地发现,我市各地已全面改变过去的陈旧观念,不止停留在美丽乡村的表面,而是开始真正关心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是不是鼓起来。近年来,我市各地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将产业发展与村民致富紧密相连,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促进了农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实现了美村和富民两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