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周广慧)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近日,任城区唐口街道刘闫新村村民王某与郝某又成了好朋友,见了面热情招呼,问长问短。可在两个月前,两人为一张借条差点要闹上法庭。唐口街道调处中心的调解员知道此事后,反复做工作,终于使两人化干戈为玉帛。
夫妻闹离婚、婆媳闹不和、父子起纠纷等在农村可不是小 事。以往,由于缺乏一种便捷有效的调解机制,这些家事纠纷常致使矛盾升级,甚至转变成刑事案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要求,在唐口街道信访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连同司法、法庭、妇联等部门成立了“农村家事纠纷援助中心”,成功调解各类家庭矛盾纠纷85起,法庭受理的家事纠纷案件连年下降,大量的家庭婚姻矛盾、财产和赡养纠纷在基层得到了有效及时化解。
去年“五一”期间,唐口街道前王村村民孙某找到村民张某,说自己被张某家的狗咬伤了,要求张某支付相关费用,张某不同意,于是两家闹到村委会要求调解。张某说,那天他家狗尽管冲出了家门,但因为是拴着的,根本咬不到孙某。在这种情况下,调解员采用了“证据审核法”进行调解,他在认真审核孙某出具的医院发票时,发现该发票是在发生纠纷的前两天开具的,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不可能预见自己两天后会被狗咬,而提前打狂犬疫苗。这时调解员耐心做工作,孙某终于说出真相,他是三天前被狗咬伤的,但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因此出此下策。
这些一度被一些人视为大老粗的农村调解员,何以转变成调解能人?与他们面对面后,才知道他们个个都备有《农村基层调解工作法》《基层调解守则》等实用专业册子。他们说,是这些资料教会了他们调解方法,教会了他们如何处理和化解这些农村“家务事”。
唐口街道根据农村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基层矛盾,农村民调工作过去成功率很低,原因是调解方法简单呆板,无非是“和稀泥、两头劝”,没有抓住根本,方式方法又不灵活,好多纠纷总是调解不成功,只好闹上法庭。于是,街道调处中心专门组织几个“老民调”,根据他们多年从事民调工作的实践经验,编写了有关民调知识方面的小册子,印发给街道各村(社区)民调员学习借鉴。这些民调员拿到资料后,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调解起来大有帮助。
近年来,唐口街道在重点培养招募了100余名家事调解员,调解员队伍由村治保会、调解委员、村妇联和村民小组中的“调解能手”组成,同时吸纳村中有威望、口碑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退休干部、教师等参加,覆盖全街道所有自然村,形成了家事纠纷调解网络,他们走村串户,抓住解决矛盾的最佳时机,充分发挥乡村调解员的独特优势,使大事变小事、难事变易事。便捷、有效、低成本成功调解家事纠纷近百起,确保了大量纠纷真正化解在基层,为社会调出了一片和谐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