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1日
第03版:

修为政之德 强能力担当

■刘玉贤

政德是党员干部立身处世、为政为官、干事创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的论述,创造性地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党员干部加强政德建设和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用功于史,涵养为政之德。中华民族的政德源流和我们党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涵养为政之德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自古有着重“修养”、尚“德治”的文化传统。先秦时期的“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社会主张,春秋时期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道德认知,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德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百年党史也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为政以德的价值坐标,信奉“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的李大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翻译《共产党宣言》,蘸着墨汁吃粽子还直说“味道很甜”的陈望道,在狱中为“可爱的中国”讴歌呐喊的方志敏,“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用生命构建起的精神谱系,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涵养为政之德的源泉活水,也为修炼政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用其来滋养初心,引领使命,砥砺道德品质,锤炼党性,夯实党员干部的从政之基。

要着眼于新,常修为政之德。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古已有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政德观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政德建设的本质遵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政德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修炼为政之德的实践路径。天下至德,莫大于忠。明大德,就是对党忠贞不渝,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地站稳立场,在大风大浪面前能够勇敢前行,在各种诱惑面前能够经受考验,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党员干部不能忘却的“初心”即是“大德”。公生明、廉生威。守公德,就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牢记责任、恪尽职守,敢担当、善担当,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严私德,就是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管好小节,防微杜渐。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要致力于用,践行为政之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政德修养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更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修炼为政之德,自觉按照政德原则和规范去做事,并使之成为习惯,让政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以上率下,做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树立和引领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为政之德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为人民干事创业。在新征程上,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雪山草地”要过、“山头阵地”要攻,“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党员干部应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仅要让自己的“德”配得上岗位的要求,同时也要让自己的“能”跟得上工作的需要,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适应和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做敢于斗争的“战士”、解决难题的“谋士”,奋力攻关的“勇士”,努力在埋头苦干中提升才干,在真抓实干中践行政德,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日照市档案馆馆长)

2022-09-2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0694.html 1 修为政之德 强能力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