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雁南
本报通讯员 张庆余
他的名字似乎“演绎”了他的命运——他叫唐伏立,命运之神让他因伤残而倒伏在地,又通过在一家慈善企业的康复训练并获得工作岗位,使他重新挺立起来。这家企业是济宁天久工贸公司。
今年51岁的唐伏立,是任城区安居街道唐庄村人。2013年8月13日,他在参加金乡新汽车站建设施工时,因高空坠落,造成腰椎11-12脊柱断裂,形成高位截瘫。意外的发生,像一只恶魔将他狠狠地按到在地,什么也不能干,他只能整天“窝”“伏”在家里,不是抹泪,就是唉声叹气,怨自己命运不好。
生活无望时,有个亲友前去看望他,聊天时向他聊起嘉祥手套产业园有家“济宁天久公司”,除了吸纳一般残疾人作为员工外,还为重度残疾人开办了“希望之家”,亲友建议他去看看。他眼里闪出一丝希望之光,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前去请求看能不能进入这个能康复训练“家”。
到了天久公司,向门口值班员说明了来意。又经过值班员的指点,他顺着无障碍厂房的坡道,划着轮椅上了三楼,见到了董事长李宪庆,直接把自己的心事吐露给他。因为李宪庆本身也是个残疾人,对唐伏立的状况感同身受,深表同情,当场答复同意让他来这里接受康复训练。随后,就把他交托给康复师,并详细安排了相关事宜。在“希望之家”,唐伏立见这里有各种康复训练器材,公司专聘的康复师正在作现场指导,一些患者正在接受训练。与几个患者一番搭话后,他们相似的遭遇,相似的命运,立马有了共同的语言,居家的那种闭塞感、无助感和孤独感一扫而光,顿时增添了康复训练的信心。
在20多天的康复训练中,公司不仅免费吃住,董事长、总经理还多次向他们这些残疾人问寒问暖,促膝交谈,在这里让唐伏立感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当他康复训练得可以做一些手工活了,公司就给他安排了辅助性就业岗位,负责手套贴牌、包装等。有了工作岗位,可以领工资了,让他特别激动,喜出望外,他动情地说:“在参加了辅助性就业后,我才真切地看到,原来社会上还有把残疾人当作自己家人一样的企业,不管是住宿环境、无障碍设施,还是生活条件,处处为残疾人着想,是个让残疾人充满希望的‘希望之家’”。他努力地做好每一件包装,经过半年的工作锻炼,他技术更娴熟了,公司又把他安排到稳定性就业岗位上,每月有三四千元的工资收入,这让他喜得合不拢嘴,心里更是充满了自信,他感觉到,自己已经从那个趴伏着的残疾人又重新站立起来了,他要一直站立着,勇往向前,开启自己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