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传伏
疫情突如其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心理难免会产生一定波动。面对疫情,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应如何应对,疫情消退后如何适应工作?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心理专家、济宁戴庄医院精神六科主任曹中昌。
疫情突发,会产生什么心理反应?
曹主任告诉记者,面对疫情,认知上首先是恐惧,害怕染病被隔离,担心被孤立与歧视,担心亲人的健康,担心分离。情绪上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过分担心,甚至会怀疑自己生病。在周围人的焦虑情绪和各种负性信息的影响下,也可能慢慢会感到焦虑、烦躁、恐慌,甚至无助、悲伤、愤怒、绝望。居家长期接触,情绪相互影响,也容易出现情绪易激惹。随着防控隔离时间增多, 原有的日常生活被打乱,很多兴趣爱好没有办法进行,原本定好的外出计划泡汤,难免会感到沮丧。身体上因疫情期间无法正常外出活动,体育活动减少,加之情绪影响,很容易出现倦怠、疲乏、头晕、胸闷、心慌、 肢体沉重等。由于睡眠不规律,白天睡眠增多,夜间睡眠减少,导致睡眠节律改变,可能出现入睡困难、做噩梦或易惊醒等睡眠障碍。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进食不规律,还会出现无原因的身体不适,如肚子痛、胸闷、头晕,伴头昏、四肢发麻、胃部不舒服等模糊的躯体症状。在行为方面,疫情期间积累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得不到合适的宣泄,容易烦躁易怒,跟家人发脾气,甚至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冲动行为。
出现心理问题该如何应对?
曹主任指出,出现心理问题不要惊慌,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应对:首先要客观认识新冠病毒和由其引发的疫情,通过官方媒体了解准确信息,不传播不轻信非官方渠道的疫情信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盲目乐观或恐慌心理。第二,疫情期间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与家人共同学习疾病防治知识,关注家人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居家氛围。疫情之下,家庭成员之间会使沟通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人际距离会变得更近,成熟的家庭关系会让我们感觉到温暖安全。曾经有矛盾的家庭也可能因为被隔离而更加珍惜,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第三,娱乐活动可以让人快乐,使人放松。疫情期间不能岀门,但要有兴趣和热情,玩一些互动性的游戏,比如下跳棋、下军棋。可以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练习写毛笔字和绘画,玩一些魔方、华容道、九连环等之类的益智玩具。与亲属朋友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关爱支持。第四,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健康生活时间表,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在家中进行运动,比如打太极、八段锦等。第五,适度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疫情来临使我们面对危机,但“危机”不仅表示有危险,同时也表达了危险中蕴藏着机遇。遇到困难挫折、失败丧失的时候,我们会因未如愿而产生情绪。当恐惧、悲观和愤怒等情绪的程度不严重或为中等大小时, 也许当时难以立即消化情绪,但事后我们可以反思情绪反应也许源于我们深藏着的爱和责任,帮助我们发展对责任的担当。第六,当情绪已经到达绝望、无助,并有攻击和伤害发生的时候,会处于情绪的风暴之中而无法自拔时,一定要及时主动通过互联网或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及时到专业医学机构就诊,接受评估,需要治疗的要遵从专业人员的建议。
疫情消退后如何适应工作?
曹主任表示,疫情过后许多人面临复工复产,长期不上班和学生开学一样要重新适应新的生活模式,难免有一些不适的情绪反应。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做好个人防护,按要求检测核酸,避免遭遇携阳人员。二是要集中精力,专注于工作任务,确保安全。三要发展个人爱好和兴趣,寻找乐趣。四要经常与家人保持联络,家是避风港,最安全,是一个人最坚强的支持系统。安全有了保障,不适的情绪反应将随时间而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