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微山讯(通讯员 冯媛 袁科)“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微山县紧盯束缚县域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在人才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以平台聚人才、以平台育人才,积极构建具有微山湖区特色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打好“湖区资源牌”,实现成果转化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以南四湖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专家、平台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智力优势。微山县南四湖渔业有限公司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依托基地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合作,繁育异育银鲫“中科5号”苗种1亿尾,计划2022年推广养殖面积7000亩,促进湖区群众增收致富。邀请中国海洋大学专家团队开展微山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先后发现200个纤毛虫物种,其中40余个新物种填补了国内乃至世界上相关物种研究的空白。
打好“校企合作牌”,实现引育人才和助企攀登的良性循环。稀土资源是微山重要的产业资源,中稀(微山)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青岛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搭建科研平台方式招才引智,先后与5位博士签订合作协议。2022年,科研平台产出专利成果10余项,开展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致力稀土功能材料研发,提升了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微山稀土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山东霞光集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开展木塑复合材料等相关研究,参与承担了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4个,并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评价。通过实践基地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推动人才、成果、平台等优势资源的良性互动。
打好“乡村振兴牌”,实现对上争取与引智下乡的同向聚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微山)工作站采用线上+线下的“云开工”模式在微山岛开工奠基,工作站采取校地共建方式,采用学校、政府、企业联合运营模式,打造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助力乡村振兴的服务平台。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70余名学生先后7次到微山岛镇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为微山县在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旅游产业振兴、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微山县大力推行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积极扩大招募成效,依托微山岛镇建立了济宁市乡村振兴工作站,通过资金合作、创办企业、协助招商等方式,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12名,实现总投资2.37亿元,带动招募村集体经济年度增收8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