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传伏
当前疫情形势下,可能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心理带来一些负担,影响身心健康。那么,居家心理如何调适?应该注意什么?记者采访了山东戴庄医院青少年心理科心理咨询师于腾飞。
于腾飞告诉记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担心、焦虑、愤怒、不解、不公平各种高强度的情绪可能会一齐涌上心头。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不要着急去做任何的行动,情绪性的行为会带来短期的效果,并不会对解决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在高强度的情绪状态下,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暂停键,暂停上5至10分钟,不要着急先做任何的行动,可以做一点深呼吸,也可以看看搞笑视频,也可以单纯发呆,给自己理智回笼的时间。面对隔离和封控,人们会产生各种情绪和想法,要了解自己的情绪与相关想法,并尝试着检验一下想法的内容。并且要从官方渠道获取信息,明确当前的情况。不要相信来源不明的信息,因为这反而会放大了自己的担心。
于腾飞表示,要接纳现状。否认和拒绝接受当前疫情形势,只会让自己充满愤怒,难以平复。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先做好自己手头能做的事情,然后再去援助别人, 要给自己和亲人加油、鼓劲,相互支持。疫情期间,可以发展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让封控时间不再难熬。不要过度使用手机搜索相关信息,每天关注1至2次情况变化了解现状即可。每隔一段时间就看到相关信息,会不断让自己的身体发生应激反应,不仅身体会累,也难以处理大量信息给带来的冲击。可以花时间和朋友、家人聊聊天、看看书,做一些手工活,专注现实生活,稳定心情。
于腾飞提醒,要规律作息,坚持运动。宅在家中,人们的生活失去了秩序,就会增加很多内心的失秩感。要尽可能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一些计划。比如每天看书两个小时、写一篇日记、学烧一个新菜;早上7:30起床,9点吃早饭、或下午15:10分做10分钟运动、晚上10点准时睡觉等等。也可以尝试一些平时因为上班或者学习没有时间做的事情。这些生活中的良好习惯,能够帮助人们面对绝大多数失控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