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孟慧 辛敬
他用心查明每一个案件事实,用真情化解积怨;他视老百姓为亲人,对每一位上门求助的群众从不拒绝,将成倍的责任担在肩头;他坚持家事案件在家中解决理念,站在法律的天平上平衡情理,将司法的温情送到家中;他获评“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双百政法英模”等称号……他就是梁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张永杰。
把责任担当扛在肩上,
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定居东北的宋某回到梁山老家后,发现自家房子在十几年前被叔叔私自卖给了李某,故提起诉讼要求李某搬离。80多岁的李某入住十几年,自然不愿意搬走,面对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张永杰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原来老人当年用正常的市场价格买了这套房子,并不知道卖家不是房屋所有人,自己花了钱还摊上案子,老人也觉得非常委屈。张永杰以此为突破口,先后21次登门调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相互谅解,最终圆满化解矛盾。
面对家事纠纷的特殊性,张永杰没有单纯对照法条来分辨是非曲直,而是全程调解,用心、用情、用理不断修补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他采取巡回审判方式,把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深入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落实审判零距离,登门调解、现场开庭,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大量家事纠纷在一线化解,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法治动能,促进了家庭和谐、乡风文明。
把机制创新融入实践,
凝聚法官团队工作合力
走进梁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西侧透明玻璃门窗上的蓝色大字“张永杰工作室”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这是济宁市第一个以法官个人姓名命名的工作室,由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和两名书记员组成,张永杰是法官团队的掌门人。工作室成立以来,他带领团队年均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600余件,这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直观的数字,但对张永杰来说是近1200个家庭的酸甜苦辣,是9米多高的案卷,是365个日日夜夜中近5000个小时的辛勤付出。
为进一步提高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他主导组建了家事习俗法庭和心理疏导工作室,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心理科学融入调解审判过程,以柔性司法妥善修复家庭关系。他和团队严格控制时间节点,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张永杰采取“冷静期前置+诉前多元化解+云审判”的方式,统筹疫情防控和案件审理,云端调解,速裁解纷,极大便利了当事人诉讼。
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头,
打造司法为民服务品牌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对家事案件,很多人认为那是街道大妈的工作,张永杰却乐此不疲。调解时,他善于在“走心”上下功夫,积极寻找每一个案件“情理法”的结合点,运用调解方式实现家事案件的“案结、事了、人和”,在群众中赢得了“金牌和事佬”的美誉。看似鸡毛蒜皮的案件,背后交织着当事人心路历程和人生疾苦,不管是当事人打一个电话,还是发一条短信,或者送来一张纸条来反映问题和表达诉求,张永杰总是一一放在心上,走断腿磨破嘴操碎心,也一定要把事情解决好。他秉承“和”字化矛盾,兼顾“快”字出效率,践行“便”字下功夫,围绕“省”字求实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化人,走进群众的心坎,化解了一件又一件难题,让老百姓有更多司法获得感。经他审结的各类家事案件调撤率达80%以上,一审服判息诉率99.9%,平均结案天数19.98天,以张永杰为原型的党建人物纪录片《清官善断家务事》获评山东省长纪录片一等奖。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张永杰十几年如一日默默扎根基层,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头,努力化解每一个纠纷,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微光暖化每一个当事人的心结,用自己一点一滴的付出创造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