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忠强 周冲 武旭
本报通讯员 王闯
“夏天雨多,就担心雨水被风刮到充电器上,给‘泉小哥’打完电话后,很快就处理了,车棚装上了围挡,充电更安全,刮风下雨也不怕了,给你们点个赞!”千泉街道圣泽苑小区的王先生在接到回访电话时说道。今年,邹城市千泉街道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将“快递小哥”式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精神引入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组建“泉小哥”服务团队、创建“泉小哥”服务品牌,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让群众耳目一新,广受好评。
有呼必应、当日必达
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在日常的基层管理工作中,虽然我们也有着网格员等基层管理队伍,但对于一些群众反映上来的问题难点,街道的协调处理能力又存在一定的滞后,问题往往是越积越多。”千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房亚东告诉记者,“泉小哥”设立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居民打造一支“在身边”的服务团队,进一步整合基层治理资源、汇聚基层服务合力,着力推动网格治理更精细,社区服务更周到。
“有呼必应、当日必达”,对于“泉小哥”张辉来说,这句服务格言不再是口头上轻飘飘的一句话,更承载着居民们“一拨就灵”期盼。就在不久前,他刚刚处理一起精神失常老人扰民问题的诉求:“和谐小区的一位老年人精神状态不大稳定,存在扰民行为,我们接到居民反映后马上到现场了解了情况,协调多个部门和老人的家属,把问题现场解决了。”
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于坚实的服务保障体系。街道以“5111890”服务热线为先导,依托网格化平台,对“泉小哥”服务团队实行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建立2000多人的“泉小哥”服务队伍,每名“泉小哥”主要承担网格内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问题诉求办理、矛盾纠纷化解、公共服务代办等10项工作,着重念好“巡、接、析、办、跟、归”六字诀,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协商议事、一抓到底
搭好居民身边的“民意桥梁”
地处城市发展核心区的千泉街道,社会人口19.8万人,具有人员多、情况杂、城乡接合、企地兼融等社会治理难点,去年每月平均接到12345热线下派工单400多件,问题办理满意度常年位于邹城市后三位。对此,街道从完善“泉小哥”服务品牌工作流程入手,统筹事项收集派发、集中研究会商、综合协调办理、交办反馈回访等工作,做到简易问题即时办、困难问题限时办、所有问题依规办。
“真好,今年夏天是一滴雨水也没漏,我这心里呀,别提多踏实了。”在刚刚过去的雨季,家住千泉街道南关社区金地小区的刘女士格外安心。原来,金地小区是千泉街道的一处老旧小区,家住顶楼的刘女士一直饱受房屋漏水的困扰:“也找了几趟物业,物业说小区没有维修基金,要维修的话费用会比较高,这一来二去的就耽搁了。”眼看房顶维修没有着落,今年的雨季又到了,刘女士不由地心急如焚。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女士听说街道上成立了“泉小哥”服务团队,专门为居民解决身边的急事、难事、麻烦事,这让她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打完电话,咱们的服务队当天就上门查看了房屋情况,效率特别高。”刘女士告诉记者,在“泉小哥”服务队的协调下,一栋楼的邻居们一块儿坐了下来,决定共同出资对房顶进行维修。工程结束后,刘女士把一面“暖心泉小哥,全力解民忧”的锦旗送到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霞手中。
主动式、靠前式的服务让民生诉求实现了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解决。今年以来,千泉街道先后解决群众诉求2100余件,接转12345热线、网络问政及市长信箱等平台工单量同比下降20%,诉求办理回访满意率同比上升18%,排名由原来的倒数跃入全市前列,7月份排名更是首次由末尾向首位转变,“泉小哥”获百姓纷纷点赞。
织密网格、精准服务
当好社区小区的“贴心管家”
良好的体系运行立足于强健的队伍建设。在千泉街道的“泉小哥”服务队中,“为群众办事、替群众解忧、让群众满意”是全体队员们的服务信条,街道把25个村居划分为751个网格,每个网格服务200至300位居民,由1至2名专属“泉小哥”服务队成员、1名单元长或楼长、1名党小组长、1名街道包保人员和1名下沉机关干部进行包保,联络直接到户、到人。
这不,“泉小哥”刘阳又给居家隔离的张大姐送来了代买的蔬菜:“张姨,您要的鸡蛋和蔬菜我都放在门口的储物箱了,你有空来拿就行。”“每天都得辛苦你,我们真是有点不好意思。”“咱就不客气啦,有事您招呼就行,咱们的团队就是给居民解决问题的。”几句暖心的话,一下子就让居民与政府之间拉近了距离,在刘阳看来,每天的工作虽然繁琐细微,却是居民感知政府服务态度的有效窗口:“咱们常在小区里转悠,帮助居民们解决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难事,能让居民切身感受到政府的服务力量就在身边,心里更踏实了,满意度自然也就上来了。”
“千方百计、泉心泉意”作为“泉小哥”团队的服务宗旨,在社区网格化治理和服务中,“泉小哥”们就像“绣花”一样,走线平顺,针脚严密,把为民服务覆盖到社区的角角落落,群众的幸福感、体验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记者手记:为民服务“提上来”更要“落下去”。在千泉街道,“泉小哥”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办实事。从维修房顶、建设充电桩这样需要协调多部门力量联动的“大事”,到上门送菜、调解邻里纠纷这样的“小事”,千泉街道以一整套制度保障体系,支撑“泉小哥”们把群众的事办出了效率、办出了真情。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他们想要不仅是政府把便民工作“提上来”的态度,更要便民队伍“落下去”的实惠,从这一点来说,“泉小哥”带来的是一次基层便民志愿服务体系、队伍建设的有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