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张体儒 通讯员 宋峥)为深入推进“ 放管服”改革,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健全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精准监管、高效协同的联合监管,济宁市建立跨区域联动、多部门配合、各领域参与的差异化监管机制,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创建“一城五区”跨区域市场监管联动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积极探索创建“一城五区”(任城区、兖州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白湖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区域市场监管联动机制,出台《关于健全“一城五区”跨区域市场监管联动响应协作机制的意见(试行)》,有效解决了监管执法碎片化、跨区域监管不协调等突出问题。推动差异化监管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安全监管、执法办案、企业信用等方面落实落地。7月20日市市场监管局《构建“1+X+1”济宁特色信用监管体系,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获国家发改委经验推广,并于当日在信用中国和学习强国平台刊文发布。
完善多部门配合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济宁市2022年度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计划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发起检查任务时,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市场主体,适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涉及安全、质量、公共利益等领域的重点检查事项,抽查比例不设上限;对投诉举报多、信用积分较低、风险突出的监管对象,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强化检查结果利用,完善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提升企业信用风险预测预警和动态监测能力,形成了风险监管闭环。今年制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实施清单》共涵盖抽查事项135项;《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涵盖82个领域、153个抽查事项,相较于去年增设领域22个,抽查事项64个,实现了对清单的全覆盖,提升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截至目前,全市已录入执法人员共计1.9万名,监管对象名录库95.2万户,目前全市已发起“双随机”检查涉及市场主体2.2万余户。
推进各领域参与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失信认定、联合奖惩、信用预警、信用承诺等信用差异化监管关键环节制度。推动在市场监管、安全生产、工程建设、纳税、交通运输、生态环保、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等33个重点行业领域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加强信用分级分类评价结果在全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