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衣媛 刘晓彤
近年来,我市着力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伤预防模式,以工伤预防宣传培训为切入点,带动整体工伤保险工作实现新突破,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也逐步形成。截至6月底,我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09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6707人,涵盖了全市机关、事业、企业及新业态就业人员,为参保职工撑起了“保护伞”。
积极创新 打造工伤预防服务品牌
在工伤预防工作方面,市社保中心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倾力打造“关注工伤预防、保障万家安康”的工伤预防服务品牌。
精准定位,围绕重点不断推进工伤预防工作。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资源大市的实际情况,对近年来全市工伤保险工作相关业务数据认真分析,围绕职业病防治和安全生产主题,确定了危险化学品、煤矿、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医药制造等六类重点行业,作为我市工伤预防宣传与培训的重点领域。同时,将全市参保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梳理出工伤预防重点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确定年度工伤预防培训重点项目、单位、人员等。
整合资源,多措并举开展工伤预防宣传培训工作。机构改革以后,工伤保险工作面临多方挑战,经办力量不足就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为此,2021年3月,我市开启了市直工伤保险—商业保险合作经办试点,由经办机构指导、合作公司组织实施工伤预防宣传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2022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这一模式。在宣传方面,随着商业保险公司的全面加入,宣传渠道由原来的经办机构、媒体扩展到全市商业保险公司,充分利用其网点营业厅、客户答谢会等平台,对工伤保险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宣传形式非常多样化,拍摄短视频、印制宣传材料,入企宣传、户外广告、短信微信等全方位、立体式将政策送到用人单位和群众身边。在培训方面,采用集中培训、入企培训相结合,线上培训、线下培训相补充的有效模式,分类分级开展培训工作;同时,组建工伤预防培训专家库,紧盯工伤预防重点问题、关键问题、难点问题,为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培训服务。合作以来,先后举办了多期工伤预防集中培训班、“工伤预防培训走进企业”系列活动、工伤预防云培训系列活动等,覆盖重点行业企业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技术骨干和一线班组长等重点岗位人员,深受企业和职工好评。
助企纾困 加大社保惠企支持力度
在应对疫情、助企发展方面,市社保中心严格落实各项政策,简化流程、加大宣传,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落实阶段性降低费率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工伤、失业保险费率政策,社保经办机构在系统后台统一设置缴费比例,参保单位无需申请、自动享受。预计全年共减轻工伤、失业保险缴费负担1.36亿元、2.86亿元。
落实特困行业阶段性缓缴社保费政策,开展以“服务面对面、政策来敲门”为主题的宣传行动,推动“政策找企”,对22类行业所属困难企业及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地区的中小微企业,深入企业实地调研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指导企业办理社保缓交申请。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办理流程,通过数据比对确定目标企业,在业务系统中对企业打标提醒,企业申请可“秒批秒办”。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94家企业申请缓缴,缓缴金额2775万元。
创新机制 提高工伤认定服务水平
在工伤认定工作方面,市人社局创新机制、多措并举,为用人单位和职工提供更加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
推出工伤认定合议制度。将合议制纳入了工伤认定调查程序,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审定、分管领导综合协调、各方专家集体会商”的工伤认定工作机制。对法律法规适用模糊、认定结论存在争议的工伤认定案件,由分管领导召集,依照案情性质、涉及专业,聘请公安、司法、卫健、工会等部门有关领导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学专家,召开合议会议对案件进行集中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作出《重大疑难工伤案件合议意见书》,协商意见将作为后期案件调查和认定的重要依据,大大提高了工伤认定准确性。文件出台以来,共认定工伤案件2918件,其中受理工伤认定行政诉讼案件10件,胜诉率保持在100%,切实维护了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引入工伤认定调解机制。对劳资双方存在争议的工伤认定案件,引入工伤认定调解机制,按照自愿调解原则,采用案前调解、边认定边调解办案方式。通过调解化解双方纠纷,促进劳资之间在自愿的前提下,就工伤待遇达成和解协议,并将和解协议通过当地的劳动仲裁机构予以确认,有效避免了劳动者面对工伤认定后漫长的追偿程序,维护其合法权益。
以人为本 推进“暖心劳鉴”提档升级
在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方面,市社保中心致力于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打造“暖心劳鉴”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水平。
提供上门鉴定服务,为急、危、重症职工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随时受理这类职工的鉴定申请,并组织医疗专家开展上门鉴定工作,确保参保职工早日享受到社保待遇。
丰富鉴定手段。对在外地接受治疗的危重症职工,采用远程视频的方式进行鉴定,专家组与他们进行视频连线,结合被鉴定人提交的病历资料,对他们的伤情进行详细问询,依据有关标准作出鉴定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将现场鉴定次数由原来的1年4次改为适量多次、分批分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开展鉴定。今年上半年,已为48名无法进行现场鉴定的人员提供上门鉴定和远程鉴定服务,受到职工和家属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我们积极适应社保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在实现鉴定服务人性化、鉴定程序规范化、鉴定结论客观化的同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更有温度的人性化服务。”市社保中心负责人说。
全面覆盖 为快递员系紧“安全带”
在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方面,市社保中心加强协作、快速推进,2048名快递小哥加入了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在全省遥遥领先。
强化内外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市人社、邮政部门强化部门协作,联合下发《济宁市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方案》《关于做好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经办服务工作的通知》,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操作规范;多次联合召开快递行业企业代表、基层网点代表座谈会,摆现状、查问题、破难点,面对面释疑、手把手辅导,将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待遇逐项作比较,充分凸显参加工伤保险的优势。同时,加强对县(市、区)的工作指导,坚持分级负责、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市县联动“一盘棋”。
开辟绿色通道,优化营商环境。采取人社部门协调、邮政部门督促、社保经办机构开设绿色通道的工作模式,与邮政管理部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凡在邮政管理部门备案的快递企业均实现系统内自动开户、业务全程网办;对于基础信息不全的企业,主动联系为其开户;对部分不理解政策的企业逐一沟通,彻底打消企业顾虑,指导做好参保工作,为企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快速推动快递网点参保全覆盖。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积极参保。大范围、高密度宣讲快递业从业人员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督促全市具备条件的快递分支机构和末端网点积极登记并缴纳工伤保险,并定期统计参保数据,完善工作台账,及时对接解决参保问题。加强参保动员,做好政策解读和经办业务培训,引导快递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快递员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