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近日,网红教授陈春花学历引起质疑,北大回应正在调查。2000年前后,一条来自“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广告介绍,该“大学”通过研讨会、讲习班和远程学习,为“成熟的个人和高管提供高级专业课程”,包括硕士和博士课程。2001年,学者陈春花从该校获得一张工商管理博士文凭。
观点提要:这个所谓的“爱尔兰欧洲大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鸡大学”。但就是这样一个作坊颁发的文凭,却成了一些人成名成家的“通行证”,甚至为他们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某种程度上,“陈春花”并不是一个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国内高校开始逐步重视高学历人才,社会一度产生“学历崇拜”“海归崇拜”的现象。有不少人精准预判到了社会需求,利用国内外的信息差,将自己迅速包装起来。有媒体报道,与陈春花差不多同期,亦即2000年之后头几年,有不少高校教授毕业于这所“爱尔兰欧洲大学”。既然如此,就不妨穷追到底:究竟还有多少“陈春花”?他们敢不敢把自己的简历晒出来,接受阳光的曝晒? “学历包装”最令人不齿的地方在于,有的人循规蹈矩,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抵达终点线,有人却轻松坐上了“火箭”。如果学历是可以买的,那还有多少人愿意寒窗苦读、“坐冷板凳”呢?对“学术混子”的包容,就是对普通人的不公。相关部门不妨借此机会,对各个大学、各个科研单位来一次彻查,让大家都晒一晒简历和论文,看看到底谁是混子。
筑牢绿水青山第一道防线
7月22日 《北京青年报》 威利
背景:7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发布会介绍,正组织对在环评信用平台建立诚信档案的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进行全面排查,对8000多家环评单位和14000多名从业环评工程师做到一家一家过、一个一个查,坚决清理不具备技术能力的“空壳”环评公司和存在“挂靠”等违规行为的环评工程师,以及诚信档案基础信息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人员。
观点提要:环境影响评价被称为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全国环评文件常态化复核情况来看,虽然环评文件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属于个别情况,但性质极其恶劣,对环评制度公信力的损害十分严重,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保持严惩重罚的态势。这一表态让人提气,也让全社会感受到环保部门打击环评违法行为的信心和决心。既往的大量案例表明,环评机构专业力量严重不足,不仅不合乎法律规定,也势必导致环评编制质量不尽如人意。更令人担忧的是,倘若不能及时遏制此类违法行为,还容易形成环评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严重损害环评行业的公信力、权威性和信任度。生态环境部组织全面排查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这项工作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各级环保部门要压紧压实责任,切实做好排查工作。
防老年人遭“近身诈骗”需“贴身保护”
7月22日 《广州日报》 练洪洋
背景:7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今年1月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其中,1月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涉养老诈骗犯罪767件1863人,以养老产业为名实施犯罪的827人,其他涉养老诈骗1036人。
观点提要:从提供“养老服务”到投资“养老项目”、从销售“养老产品”到办理“以房养老”、从代办“养老保险”到开展“养老帮扶”……每当看到专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养老骗局上演、各地老年人上当,心里不免五味杂陈。很多老年人要么靠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要么靠晚辈供养度日,存款本来就不多,还被天良丧尽的骗子盯上。老年人上当受骗之后,轻者钱财损失,心中憋屈,重者千金散尽,晚景堪忧。养老诈骗违法犯罪,人神共愤。无论何种骗术,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分子总爱对老年人“近身攻击”,用小恩小惠诱惑他们,打“感情牌”套牢他们,获得老年人信任之后,再精准实施诈骗。为了贴近,他们甚至企图把老年人与家人隔离开来,叮咛他们不要把投资、购买养老产品的行为告诉家人。为此,反诈要对老年人实施“贴身保护”,不让诈骗分子有近身的机会。反诈宣传、有效打击、规范市场,“三箭齐发”让心存侥幸者无机可乘。
科普场馆别被科普对象看笑话
7月22日 《北京日报》 汤华臻
背景:时值暑期,各类科普场馆迎来参观热潮。不过,最近有位小男孩却在某天文馆被气到“暴走”,原来他发现馆内播放的科普知识存在诸多错误,比如“长征三号”成了“长征五号”,关于火箭分离顺序的介绍也有问题。
观点提要:小小少年知天文晓地理确实可喜,但堂堂天文馆反被孩子上了一课,未免尴尬。对此,该馆已表示立刻修改,并杜绝此类事件发生。事情虽已解决,但需要追问的是,这是一次偶然错失,还是审核机制漏洞?总要追根溯源,找出症结,才能避免再闹笑话。这件事也给所有科普场馆都提了个醒,得用心整理展陈素材,清查有无类似差错,捋捋工作机制是否存在疏漏。科普场馆,是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的前沿,严谨是第一位的。在这里,每一帧画面的制作,每一张图片的采用,每一件展品的说明,都应力求精准无误。尤其像天文馆之类,知识密度较高,传播门槛不低,非专业人士很难鉴别真假。而孩子们处于知识体系建构的初期,对科普场馆有天然信任,如果馆内展陈张冠李戴、错漏频出,很容易误导孩子,导致“以讹传讹”。科普之所,倒成了播谬之处,岂非讽刺?数据显示,近十年间,我国现代科技馆线下服务公众超过8.5亿人次。大家热衷走进科普场馆,是一件好事,更意味着责任。本着严谨治学和传播真知的态度提供服务,才能种好、呵护好科学梦的“种子”。
(集纳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