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0日
第07版:

鱼台: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本报通讯员 乔志宇

近年来,鱼台县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群众需求、结合重点工作,通过整合各类阵地资源、健全志愿服务机制、拓宽志愿服务载体,不断推动文明实践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整合文明实践阵地资源

搭建乡村文化振兴舞台

鱼台县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按照有场所、有标识、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五有”标准,推动镇村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优化功能布局,打通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全县已建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街实践所11个、村实践站234个,建成率达到100%。按照聚电影、聚图书、聚表演、聚宣讲、聚人气“五聚”要求,打造文明实践主题广场、邻里中心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婚礼堂、美德健康工作室等,为群众开展文化休闲娱乐活动、“草根名嘴”宣讲和草根剧团演出等提供场地;在全县18个村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解决贫困孤寡老人吃饭难问题。村村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绘制“孝贤文化墙”和搭建“文化大舞台”等品牌载体,让群众从观众变成主角,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同时,积极打造线上文明实践阵地,建成鱼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鱼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并制作成手机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等,畅通线上志愿服务项目查询和点单渠道,更大程度地方便群众“点单”和发布“微心愿”。对所、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进行流程化管理和信息化支持,建立“点单+配送”的服务机制,实现“点单—接单—配单—送单”一条龙服务供需精准有效对接,保证新时代文明实践上连“天线”、下接“地气”,线上线下相结合,联动推进志愿服务。

培养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

鱼台县成立由县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并组建了“17+N”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和引导社会上懂技术、有一定专长的热心个人和团队参与进来,活跃城乡各地。建立“输血+造血”的组建机制,招募党员、“五老”人员、乡土文化能人、新乡贤等,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活动、开办学习培训班、组织外地采风等方式,开阔乡村文化人才视野,提升其文化服务能力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民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夯实乡村文化振兴基石。

建立“甄选+培训”管理、“激励+考核”保障和“品牌+示范”提升等志愿服务机制。打造“信用+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把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信用评分挂钩,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持续性。实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爱心超市”激励机制,根据志愿服务次数、时长与效果评价情况,对志愿者进行星级评定,给予积分兑换,激励群众在受教育、得帮助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参与文明实践,逐步实现志愿服务队伍全民化。

拓宽志愿服务活动载体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鱼台县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生产生活实际,围绕“五为”“五聚”,以“稻花香”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为引领,深入挖掘孝贤文化、稻改精神资源,结合“我们的节日”和每月“新时代文明实践日”,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理论宣讲、科技培训和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组织“草根名嘴·文明实践宣讲员”“文明实践小主播”等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理论宣讲2300余场次,参与人员达10余万人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理论做成最对群众胃口的“农家菜”,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进一步坚定对乡村振兴的信心。老砦镇许楼村文明实践站开办“传帮带”文化补习班,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结合乡村振兴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活动。突出典型示范,广泛开展“美丽庭院示范户”“文明实践示范村镇”“好婆媳”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探索“信用乡村”建设,发挥农村志愿者主体力量,广泛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治理等工作。村村建立红白理事会,规范红白事办理流程,倡导“文明祭祀”新风。举办“感党恩跟党走”农民趣味运动会、“稻花香”诗文会等活动,增加农家书屋图书数量,实现常态化开放。去年,全县每个行政村平均演戏7场、放电影9场、开展阅读活动5次,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等3600余场次,使农民群众在文化需求的不断满足中获得精神滋养、提振精气神。

2022-07-2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5474.html 1 鱼台: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