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5日
第04版:

唐村矿社区妇联

创新模式,让社区“留守”不“流心”

■本报记者 张体儒

本报通讯员 肖百鑫

邹城市唐村镇唐村矿社区成立于2019年12月,是原兖矿集团唐村矿的家属区,由阳光小区、希望小区、吉祥小区、朝阳小区4个分散小区组成,常住人口为2067人。

2003年唐村矿正式关井闭坑,唐村矿多数青壮年职工随着原兖矿集团“转战”陕西榆林、鄂尔多斯等地工作,老年、妇女和儿童多数选择留守,占比达到70%,70岁以上的老人就达33.86%,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小区”。唐村矿社区妇联积极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创新活动载体,打造社会治理柔性“引擎”,让社区“留守”不“流心”。

社区妇联成“一家人”

2021年,时任唐村镇妇联主席的李朋朋到社区任党委书记。人口老龄化严重,社区基础设施老旧,妇女儿童关爱缺失,成为摆在李朋朋面前的三大急需解决的难题。妇联联系妇女儿童的天然优势让李朋朋得到了启发,上任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健全社区妇联组织。“社区常住居民基本上都是原唐村矿的职工,大家既是同事还是邻居,妇联执委就从这部分人员中选出”。按照这个思路,7名政治素质过硬、热爱社区工作的唐村矿退休女职工通过程序“变身”妇联执委。社区妇联将每月5日、15日、25日定为社区巾帼志愿服务日,立足“妇联小组织、社区大服务”,先后开展了健康义诊、新春送福、公益理发、巾帼趣味运动会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打响了“幸福‘5’来到”社区服务品牌,解决了社区服务谁来做的问题,群众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明显提升。

妇联执委变身“网格员”

“多亏了我们社区网格员的调解,我和婆婆不仅和好了,还实现了外出工作的梦想。”说起社区的网格员们,阳光小区的王女士直竖大拇指。因婆媳观念不同,婆婆一直不同意王女士外出工作,两人矛盾日趋激化。网格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和楼长多次上门劝说调解,婆媳这才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社区妇联又联系驻地企业,帮助王女士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就业。

以“立足基层、面向家庭、细致入微”为宗旨,在邹城市妇联的指导下,社区探索建立了“妇联+网格”基层治理模式,将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到网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社区划分了12个网格,7名为妇联执委均成为网格长一员。在此基础上,通过居民自荐及群众推荐,又招募30名女性楼长在内的33名楼长,探索出“楼长敲门、网格包保、支部主导、亲情回访”四步工作法,形成了社区党委+妇联+网格员+楼长+巾帼微服务队的社区自治服务模式。通过“敲门行动”与“亲情回访”,巾帼网格员、楼长们和志愿者们第一时间发现并收集到社区居民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和其他民生需求,建立问题台账,发挥“熟人”优势,主动靠上化解,实现家庭矛盾化解在小区、问题解决在小区中的自治新格局,有力助推邻里和谐,助力社区稳定。

贴心服务唱响好声音

王德清是社区的一名志愿楼长,疫情期间老人们无法出门理发。看着大爷们花白的头发,王德清主动拿出自己家的理发推子和围布在社区为120余名老年人提供上门理发服务。“多亏了咱们社区网格员,不仅给咱上门理发,还给孩子们收拾了一间网课教室,让孩子们都能上网课!”随着“妇联+网格”的推进,社区不仅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网格治理的规范有序,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妇联人的爱心与温度。在疫情期间,她们不仅为老人上门服务、为孩子打造网课教室,还更多地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投身核酸检测、数据比对、人员排查等工作,充实了疫情防控“她”力量,“网”住千家平安,筑牢社区安全防线。

心服务,福满“唐”。唐村矿社区妇联将持续在完善机制、优化平台、精细服务上持续发力,全力打造巾帼引领网格、网格推进服务、服务增进福祉的社区新模式,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温暖闭环。

2022-07-15 唐村矿社区妇联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5106.html 1 创新模式,让社区“留守”不“流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