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琨 本报通讯员 李超 杨华英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现代城市的园林瑰宝,更是一方民众寄托乡愁的情感载体。近年来,嘉祥县为古树名木认证建档,实现“一树一档”“一树一策”精准化管理,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驱车行驶在笔直宽阔的呈祥大道上,通过李楼桥西侧不远处,在马路中央一株由护栏保护的树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棵树学名‘国槐’,距今已经有170余年的历史了,属于三级古树名木。”嘉祥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林业保护发展中心主任王如社介绍,在嘉祥有很多像“国槐”这种古树名木。据最新调查统计,嘉祥县古树名木共有453株,隶属17科23种,主要为侧柏、圆柏、国槐、银杏、小叶朴、青檀、皂角、黄连木,其中银杏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青檀为中国特有的稀有单种属。经调查认证,嘉祥县树龄超过1000年的古树就有3株。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千年古树又该如何焕发生机与活力?王如社介绍,以黄垓冉子祠大柏树为例,嘉祥县对古树地上、地下生长环境进行整治,在古树保护范围内埋设 8 套通气透水网管,以帮助古树根系对水气的吸收利用。 将原有青砖进行拆除,铺设砂石垫层和生态通气透水砖,在古树的根系营养吸收范围内,砌筑四座复壮井,以有效增强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增强土壤肥力,并实现为古树根系高效给排水的作用。
“嘉祥县认真开展古树名木认证建档,规范登记造册,统一编号,建立健全古树名木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古树名木‘一树一档’‘一树一策’精准化管理。” 嘉祥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局长程合玉介绍,推行古树名木“树长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思路,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职责范围,逐一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具体管护责任人,确保树树有人管,保护经常化,为古树名木撑起一把“保护伞”。
近年来通过对古树名木的修剪、病虫害防治、树干防腐、空洞修补、架设支撑和土壤改良等保护复壮措施,实施树体、地面、根系全方位修复措施,呈现出老枝吐芽的喜人景象。目前,嘉祥已完成满硐南山村国槐、金屯郭庄大银杏、孟姑集镇四合村国槐、青山寺古柏等20余株重点保护古树和亟须救助古树的修复保护施工。建设古树护栏、支撑、树洞、标牌等基础保护设施20余套,安装古树地下透气孔、管网透水设施40余套,同时清理了古树周围环境,显著改善了古树名木外部环境,确保古树健康生长,再现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