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0日
第03版:

“济时救”

闻道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据7月5日《济宁晚报》报道,近日,省民政厅印发通知,我市《建即时救助机制 解群众急难愁盼 全力打造“济时救”工作品牌》获评2022年度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据了解,“济时救”品牌做法被全省推广,被评为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实践案例和我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首批典型案例,并被省政府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全省通报表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我市一方面聚焦困难群众“急难”问题,推动救助思路转变,由坐等群众上门变为“主动告知、主动发现”,由各自为战变为“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服务,打造精准快捷、便民高效的救助模式。一方面聚焦“三类人群”,将救助对象划分为“核心、外围、外延”三个圈层,构建分层分类、量体裁衣的救助机制。同时,进一步提升救助实效,符合救助条件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确认,对急难情况24小时内先行救助,情况特别紧急的,两小时内先行救助。另外,积极推动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济时救”品牌内容扩充、形式创新、服务升级,推动社会救助与慈善、社工、社会组织等深度融合,兜牢民生底线。

社会救助关乎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在今后工作中,社会救助要聚焦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放大“济时救”品牌效应。要坚持保基本民生,持续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要聚焦群众关切,进一步简化优化办理程序。要推进“济时救”品牌内容扩充、形式创新、服务升级,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救助与慈善、社工、社会组织等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救助由纯“物质”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全面提高困难群众幸福指数,确保把民生底线兜牢兜准。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全市各级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履行兜底民生保障的主体责任,及时准确了解困难群众所思所盼所忧,用心用情用力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做实做深做细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07-10 闻道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4675.html 1 “济时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