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民政局围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创新社会工作“3456”模式,助推全县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1月,在全市率先实现14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社工站建设模式在全市推广,走出了一条及时、精准、高效服务困难群众的新路子。
“3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实现上下贯通。梁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建立了由组织、宣传、民政、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困难群众救助补助专项资金、福彩公益金和慈善资金等多元资金保障机制。打造了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1处,负责全县社会工作统筹、监测、调度和评估工作。乡镇(街道)层面按照“一室多用”、因地制宜原则,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为社工站提供办公场地,每站配备2名专职社工、2名兼职社工。村级层面建立423个社工室,全部配齐社工助理员,建立了每人每月100元村社工助理员津贴制度。
“4项清单”实现社会工作精细化管理。一是建立社工责任清单,推进人才队伍专业化。建立“个案管理、社区治理、人才培养、自身建设”责任清单,构建“专职社工+兼职社工+志愿者”人才队伍联动模式,依托中国志愿服务网招募、培训和管理志愿者。二是建立工作程序清单,推进社工服务规范化。建立需求调研、计划制定和服务实施规范,编制了《梁山县乡镇(街道)社工站工作手册》,建立乡镇(街道)社工站工作职责、服务指标、服务流程、服务纪律、形象要求、道德准则、业务培训、安全管理8项制度。三是建立群众需求清单,推进信息收集精准化。利用县社工服务中心建设“智慧社工”平台,通过手机APP实现群众“点单”,社工“接单”,开展民政服务对象大走访,结合民意“5”来听、“O2O”、12345热线等渠道,建立群众线上线下互通需求清单。四是建立资源共享清单,推进资源投入多元化。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建立社工服务供给资源库。动员一批爱心企业,建立爱心企业资源库,已持续发动专用车制造、教育服务、房地产开发行业为主的爱心企业69家。建立志愿服务资源库,注册志愿者12万人。
“5站共建”带动民政大系统发展。社工站、未成年人保护站、养老服务站、社会救助站、社会组织服务站“五站共建”。推动乡镇(街道)未保站与社工站深度融合,在纵向上构建“专职社工+儿童主任+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在横向上发挥政法、教体、卫健等县未保委成员单位职能,推进县域未保资源的广泛整合,建立“专职社工+未保单位+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在养老服务站共建方面,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建构“医养社”联动机制,探索建立“社工+护工+义工”服务模式,补齐分散供养特困失能老人照顾缺失的短板。在社会组织服务站共建方面,驻站社工以孵化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为主,每个乡镇(街道)社工站每年至少孵化1个社区社会组织,发动志愿者30人。在社会救助站共建方面,打造“济时救”品牌,充分发动社工走访群众联系群众,第一时间发现和评估群众需求,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馈,第一时间落实救助措施,实现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困难群众服务闭环。
“6社联动”聚焦特困群体形成服务合力。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为支撑、社工助理员为纽带、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六社联动”机制。围绕居民需求开发设计社会服务项目,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保障、项目化运作为抓手、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联动途径。在养老服务领域,运用六社联动重点打造“孝润水泊安养梁山”项目,通过社工+养老护理员+志愿者联动,为310名分散供养特困老人开展“知心话疗”、居家医护、个案管理等服务,为132名老复员军人开展了情感陪伴、收集参战资料、拍摄全家福等服务,为218名失智老人建立预防、搜救、回访机制,被评为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在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领域,重点打造“小树苗成长”项目,通过“专职社工+儿童主任+志愿者”联动模式,为1078名孤困儿童开展成长营地、心灵窗口、爱心姐姐等系列服务,邀请大学生志愿者为全县970名农村留守儿童分享学习经验和成长经历,设置《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同学关系》《我这样学习语数外》等小课堂服务。该项目被团中央和民政部列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权益保护示范项目,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优秀项目、全省社会工作脱贫示范项目。在社区治理领域,运用六社联动重点打造“和为贵”城乡社区治理项目。将各乡镇(街道)社工站与社会治理中心、调解室与个案工作室深度融合。发挥社会工作预防、发展和补救功能,介入信访工作,注重“社工+信访干部+志愿者”联动,探索“深度家访、评估情况、制定计划、介入调解、综合治理”五步工作法,化解群众矛盾,调适群众关系,促进社区融合。在社会事务领域,打造“水浒故里新风尚”项目,通过“社工+红白理事会成员+志愿者”联动,深入开展“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专项行动,铺张浪费、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通讯员 赵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