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孟慧 段海强
“大娘,今天食堂的饭好吃不?”“好吃,好吃,那个土豆炖肉可入味了。”在曲阜“幸福食堂”门口,经常能看见刘年瘦削的身影。刘年是曲阜市乡村振兴局常务副局长,近年来,他怀揣着一颗服务群众的“初心”,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带领曲阜市乡村振兴局走出了一条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2020年10月,曲阜市“幸福食堂”温暖农村老人做法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典型案例;2021年2月,曲阜市乡村振兴局荣获省委、省政府“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2021年6月,刘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发挥文化优势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富集优势、厚植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曲阜理应率先探索走在前。经过多次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刘年决定立足曲阜实际,做好儒家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大文章”。他组织剧团人员编排了小品、三句半、快板、戏曲等节目,充分利用村级孔子学堂和儒韵乡村大舞台,用接地气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用文化鼓舞士气、提振精神。他还建立巡回宣讲制度,开设“治懒扶志·勤劳致富”讲堂,用身边成功的典型事例引导群众。
弘扬传统美德 促进文化振兴开花结果
乡村振兴离不开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为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刘年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四个一”系列活动。开展“一创一评”,创建“文明村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示范户”“文明致富之星”等镇村级先进模范,日渐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建设“一院一堂”,根据农村居家老人的实际,探索实行“村级互助+居家养老”模式,建设村级互助养老院68处,300余名老人实现了离家不离村,互相有照应。按照“政府引导、村级管理、村民自愿、非营利”原则,积极推进“幸福食堂”建设,帮助食堂协调物资,经常与老人们拉家常,让老人们吃得好、精神好。目前,曲阜已建成“幸福食堂”58处,1500余名老人直接受益。
抓实“三业”扶持 强化产业振兴政策支撑
2019年起,刘年积极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目前,曲阜实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42个,总投资3600余万元,形成资产收益690余万元,累计带动1.07万户2.4万人增收。就业方面,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680余次,认定就业基地(车间)4家,开发公益性岗位2200余个。创业方面,加大小额信贷投放,协调相关银行累计放款3530余万元,受益群众720人次。推动落实“鲁担惠农贷”业务,累计发放贷款2.5亿元。草莓、旱藕、葡萄种植等产业具备一定规模,休闲观光农业形成品牌……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刘年和他的同事们依然在前行。历经重重考验,不断积累经验,他坚信,他和他的队伍一定能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