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凤鑫 本报通讯员 袁进 王琴 摄影 董绍进
被古运河河道环绕的竹竿巷社区是济宁市主城区的“地标”,古色古香的街区与现代商业综合体隔河相望,传统非遗技艺与西餐私厨相映成趣,如织的人流带来繁盛商业活动的同时,也给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从早到晚,社区的街头巷尾总是能够听到一个嘹亮的嗓门:“咱们的‘场所码’不能只是张贴出来,还要仔细的查验,做到认真负责”“你们两家三十多年的邻居,为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成这样,也不怕街坊们笑话”“化粪池的井盖今天一定要修好,天这么热,大家都不敢开窗了” ……每当听到这个“亮嗓门”,竹竿巷社区的居民们就知道,这是社区书记张宝芳又到街上“转悠”了。
在社区里,这位性格爽朗的“热心大姐”就是居民的主心骨。从2011年张宝芳接任竹竿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以来的十多年间,竹竿巷社区由全区排名靠后的难点社区一跃成为拥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多项荣誉的示范社区、先进社区,伴随着她的“亮嗓门”,路平了、灯亮了、问题解决了、矛盾化解了,大家伙的心里也踏实了。
5月14日下午,在社区连续奋战多日的张宝芳突感身体不适、浑身无力,由社区工作人员搀扶到医院就诊。在与病魔抗争12天后,这位热心大姐的生命竞永远定格在了53岁。
千年古运河碧水悠悠,河畔的街巷间却再也没有了那个嘹亮而亲切的声音。工作期间,张宝芳曾担任济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十四届济宁市委候补委员、三届任城区委候补委员、任城区第三届人大代表,荣获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荣记三等功,济宁市“孔孟之乡”和谐使者,济宁市第七届全市道德模范等称号,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被济宁市委、市政府授予嘉奖。2021年6月,竹竿巷社区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一片丹心向阳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基层社会治理时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人间炊烟、万家灯火,一个个微小的社区“单元”,却是群众日常生活中最为鲜活的场景。小小社区,千头万绪,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而在竹竿巷社区这个小“单元”,张宝芳把一件件小事做到了街头巷尾、做进了群众心间,为“基层社会治理”这项重要工作默默奉献着。
“好书记”的起点,是那颗始终不曾忘怀的初心。“人总有退休那么一天,请大家伙放心,只要干一天我就要为社区负责一天。”这是刚刚接任竹竿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时,张宝芳在社区大会上说的一句话。那时的竹竿巷,作为济宁市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卫生环境脏乱等诸多问题,在很多人看来,这无疑是个烫手山芋。“咱们党员干部就是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要不大家选你干啥?” 张宝芳默默下定决心,不管是掉几斤肉,还是扒一层皮,也要彻底改变社区的落后面貌,让社区群众过上舒心舒适的生活。
说到做到,十年磨一剑。她带领社区“两委”班子,凝聚工青妇、社会组织、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多方力量,积极争取驻社区单位支持,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事一起扛,硬是把这个落后的社区变成了全区排名第一的“明星”社区。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时刻镌刻在张宝芳的脑海里,外化于她的行动中。她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打开“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APP,学习最新政策理论、时事要闻;看到报纸上最新的领导讲话、理论文章,她总是拿起笔记本一字一句进行摘抄。慢慢地,这个以往“只会干,不会说”的社区书记先后被聘为区级“微党课”宣讲员、党员教育讲师,用“微党课”“微宣讲”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把党的最新理论知识融会到日常工作中,传达给社区党员群众。2021年7月,赴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张宝芳积极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公园、健身广场和群众一起学习分享总书记讲话原文,讲述自己多年来扎根社区工作的感悟,增进了社区群众对党、对组织的了解,增强了社区群众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竹竿巷曾是抗战电影《两个小八路》的取景地之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这天,竹竿巷社区民族文化休闲广场座无虚席,社区党员们各自带着孩子认真聆听张宝芳讲述抗战英雄的故事。感人的故事,动情的讲述,将红色信仰深深地镌刻在大家心中……
服务群众见真情
“今天必须把井盖修好,我就在这等着,啥时修好我再走。”今年“五一”假期前夕,竹竿巷社区望湖小区41号楼化粪池井盖被过往车辆轧坏了一块,散发出阵阵难闻的异味。网格员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上报社区,张宝芳马上协调物业公司,很快抽走了污水、更换了新井盖,前后不到3个半小时就完成了修理。“咱社区效率就是高。”居民们这样说。
一次井盖维修的小事,折射出的是竹竿巷社区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社区治理理念。“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小事不小看、小事尽力干,要让大家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张宝芳常常这样说。基层事务繁杂琐碎,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面对利益主体多元化、居民诉求多样化的新形势,张宝芳不断寻求党的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新途径,探索出“五微(微诉求、微心愿、微循环、微公益、微智能)”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兜底作用,把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通通解决在网格里。2020年,竹竿巷社区“党建统领推进社区精细化治理”被列入全省改革攻坚教学案例。
“要让老百姓满意,我们必须啥事都想在前头、做在前头,不能让居民的‘小纠结’积累成‘大矛盾’”。在张宝芳的带领下,网格员走街入户,通过网格微信平台实时上传居民诉求,竹竿巷建立了“线下+线上”的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创新“未诉先办”工作法,提早摸排,靠前服务,把了解诉求、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结合党员“双报到”和“民意‘5’来听”行动,深化“居民说事”制度,每月集中时间与居民群众“零距离”交流、面对面沟通,深入体察了解民意,切实帮助解决问题诉求。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张宝芳每周组织一次“居民说事”活动,动员社区党员群众广泛参与配合,清理卫生死角35处,拆除社区乱搭乱建56处,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为居民整修路面12条,改造下水道16处,新建车棚6个,整修花园和绿化10处,切实美化了居民居住环境,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为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张宝芳带领社区党员群众按照行业、特长、兴趣相近原则,分类组建爱心互帮队、治安巡逻队、文艺宣传队、健康咨询队、后勤保障队等7支志愿服务队,发展志愿者1126名,根据群众需求开展“七彩服务”志愿活动。为解决65岁以上的孤老病残、空巢老年人洗衣难问题,在张宝芳的倡导下,社区启动“七彩阳光·幸福洗衣”志愿服务项目,投资2万元建设“幸福洗衣房”,招募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免费洗衣消毒、上门送取衣物等服务,累计服务辖区老年人556名。社区87岁的王大娘是位独居老人,儿女常年在外打工,了解这个情况后,张宝芳定期入户收取王大娘需要清洗的衣物和被罩床单,晾晒干净、熨烫平整后再送还回去。每次她都拉着张宝芳的手热泪盈眶,“太谢谢你了,我现在年龄大了,不中用了,大件东西也洗不动了,孩子忙、也不在身边,你们不嫌弃我这个老太婆,真是比俺亲闺女还亲。”
鞠躬尽瘁写担当
张宝芳把实干担当作为毕生追求,用自己的坚守与执着,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留下了一个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孺子牛”的光辉形象。她像一团火,无处不在地温暖着社区居民群众;更像上紧了的发条,时刻为社区工作不停歇,她的一生践行“公”字当头,“民”字为先,“勤”字为径,实现了自己心中美丽的社区梦。
面对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张宝芳总是能谋划得头头是道,理顺得井井有条,带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不服输”韧劲,攻坚克难,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她经常说,“对待居民群众就要像对待家里人一样,将心比心,要怀着忠心、真心、暖心、爱心,把社区服务工作干好。”为解决社区居民的取暖问题,她多次到热力公司申请为社区安装加热站,用“铜头铁嘴飞毛腿”精神最终促成热力公司为社区建设了加热站。当时的她已经积劳成疾,在医院打完吊瓶后,仍然继续挨家挨户走访,询问居民暖气是否热乎了,直到居民家中温度都升上来了,她才放下心来。
在张宝芳的心里,群众的事占据了太多的空间,几乎没有了“自己”的位置。而在太白小区西区困难群众张俊峰的眼里,一件不合身的白衬衣,却是张宝芳最美丽的形象。
张俊峰一家5口人里有2个下岗职工,2个没有工作,儿子还患有重病,不仅治疗花光了家里积蓄,还需要长期吃药,一家三代挤在50平米的小房子,张俊峰只得在沙发上睡了十几年。张宝芳在走访时了解了张家的困难情况,给张俊峰的儿子申请了保障房和低保,安排了张俊峰两口子在社区做保洁工作,还时不时提着一些日用品去张家看望。来的勤了,张俊峰发现张宝芳每次穿的都是同一件白衬衣:“张书记,这件白衬衣跟您有什么渊源吗,看您每次来都是穿着它。”“嗨,这件衣服是拿我对象的衬衫改的,别看它不值钱,可是进过人民大会堂的。”张宝芳兴致高昂地给张俊峰讲起自己受邀去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时的场景。
从那之后,张宝芳再来家里看望,张俊峰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张宝芳很快察觉了张俊峰的情绪变化:“老张,你这是咋了,有啥困难你跟我说、跟社区里说,不用藏着掖着。”“张书记,您以后再来家里,就别拿东西了。”张宝芳显得有些诧异:“老张,你这是啥意思。”“张书记,我看您也不富裕,连件衬衣也不舍得买,还给我们家带东西,我实在是不好意思。”张宝芳听完笑了起来:“你放宽心,帮你这么一点,我也穷不了。你们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我就放心了。”
这样的事情在张宝芳的身上不知发生了多少次,在随身携带的工作本上,记录了1000多个电话,她成了大家伙身边24小时的“接线员”。
平时工作中,她经常起早贪黑地到楼头巷尾清扫垃圾、处理卫生死角,因细菌感染得了灰指甲,同事劝她去医院看看,她自己却不以为然,笑笑说“没事儿、没事儿”,仍然继续坚持工作。有一次打扫社区卫生,她的脚不小心扎进了一根钉子,因没有及时处理导致感染。她打了一针破伤风针后,就一瘸一拐地投入了工作。疫情防控核酸筛查启动后,她常以社区为家,每晚都提前写好第二天的工作任务,利用上班上学早高峰,开展“敲门敲窗”行动,宣传核酸筛查有关政策,进楼入户摸排人员情况,每天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经常顾不上喝水吃饭,累到嗓子沙哑,牙疼得肿了半个脸。社区诊所的大夫看不下去了,郑重告诫她:“要是再不注意,你的嗓子就毁了。”但她只是笑笑,挂完吊瓶、拿几包消炎药,又义无反顾地奔向她的“战场”。
张宝芳经常说:“作为一个社区书记,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但是作为一个母亲,我对孩子亏欠的太多。孩子经常抱怨,我是别人的妈妈,不是她的妈妈,每次听完孩子对我的评价,我心里都酸酸的,很不是滋味。但是,每当看到居民期盼的眼神,听到居民亲切的话语,一声声‘宝芳’,我心里比蜜还要甜,我浑身又充满了干劲,只能把对孩子的愧疚默默地藏在心底。”在张宝芳病重住院期间,她还关心着太白小区东区老旧居民楼改造的问题,时常交待社区工作人员要督促跟进施工进度,让居民群众早日享受到老旧小区改造红利。从普通病房转到重症监护室时,张宝芳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爱人马爱民既心疼又生气:“要不是劝着你来看病,你都不来,干了一辈子,你还没干够吗?”张宝芳声音沙哑却又异常坚定地说:“这辈子,我无怨无悔!”这是她的临终遗言,也是她的忠诚誓言。这种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居民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