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1日
第04版:

汶上县构建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注入红色力量 赋能基层治理

6月6日,汶上县汶上街道东门社区活动中心的会议室内很是热闹,几杯茶水摆在桌上,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有说有笑。这可不是某个家庭聚会的场景,而是社区“六号党建联席会议”的活动现场,大家伙儿正聚在一起说问题、提建议、想办法、找对策。“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说到底,咱都是社区大家庭的一员嘛!都是为了让社区更和谐、生活更美好。”在东门社区党委书记周长运看来,这种社区干部、物业公司、居民代表齐聚一堂,“劲往一处使、法往一处想”的生动场景,让人打心眼里感觉舒坦。

“联席会议”不是“面子工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水利局家属楼有22户居民居住,随着周边建筑物的改建、扩建,家属院地势变得愈加低洼,污水主次管道长年无人清理造成倒灌,让居民们烦心不已。在社区的“六号党建联席会议”上,这个问题被居民代表提出后纳入民主协商议程,拿出了一整套疏通、清淤治理方案,联合相关单位群策群力,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六号党建联席会议、“三长”服务体系、“红色物业”建设、民生走访机制……今年以来,汶上县全面实施“红网覆盖”工程,开展社区规模优化融合、社区工作力量选优培强、党群服务阵地标准化提升、党建引领治理提升、“红色物业”规范提升“五项行动”,构建了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筑牢城市党建根基,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一批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被总结提炼,一套社区管理服务办法被应用推广,一群基层优秀党员群众代表不断涌现,一张党建引领下的红色服务网格正在织就。

“小区长”当好政策宣传员

国奥华府小区“红色物业”

党员学雷锋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

汶上街道“三长”聘任仪式

为外卖小哥提供免费体检

社区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学雷锋 当先锋

浓情端午节 水景邻里情

■本报通讯员 王冲 张明 李祥峰

优化社区规模 筑牢红色堡垒

人间炊烟、万家灯火,一个个微小的社区“单元”却是群众日常生活中最为鲜活的场景。小小社区,千头万绪,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

在汶上县看来,社区治理的“起手势”在于规划,社区规模太大不利于管理,社区规模太小又会导致管理力量分散,同样不好管理。为此 ,汶上县开展社区规模优化融合行动,把推进城市社区优化融合作为“新年一件事”,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攻坚提升打牢工作基础。

调优社区规模。针对社区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覆盖区域广、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县和街道成立社区规模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城市社区规模调整规程》,按照每个社区3000户左右的规模,充分考虑区域位置、历史沿革、管理难度等因素,兼顾办公用房、服务半径等实际情况,按照村改社区、现有居委会变更范围、商品住宅区新成立居委会三种情形,以整建制小区为基础,以道路、河流为界限无缝衔接、成方连片,把原来的12个社区调整为26个社区,覆盖80650户、21.6万人,完成社区区划调整工作。

健全组织体系。结合社区规模调整,设立26个城市社区党委,成立88个小区党支部,按照300至500户的规模,划分为233个综治网格,设立网格党小组;排查4887名在职党员、1979名退休党员,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推选600余名党员中心户,建立党员联户制度和联户台账,公开党员中心户信息,明确联系服务群众、反映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开展代办服务等工作职责,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

织密红色网格。推行网格党小组长、社区工作者兼任网格长制度,牵头协调网格治理服务工作;推选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公益岗、物业企业员工担任网格员,每个网格形成1名网格长、3至5名网格员的组织架构,在网格党小组的领导下开展“组团式”服务,统筹网格内党的政策宣传、党员教育管理、社情民意收集、联系服务群众、组织协商议事、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做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建立六支队伍 壮大红色力量

“17号楼的一位老人突然发病,现在出现了走路困难的情况,我已经打了急救电话了,救护车到达还需要一段时间。”6月3日上午,惠民小区党支部书记王磊突然接到了小区17号楼楼长王士伟的电话,“别着急,我马上带人支援你。”放下电话,王磊马上带着两名工作人员赶到17号楼,在物业工作人员和小区保安的协助引导下,救护车顺利接到老人并送往县人民医院。“谢谢咱们社区的工作人员,要不是你们日常巡查及时发现,我母亲今天就危险了。”当天中午,王磊接到了老人子女的感谢电话。

一起被成功化解的突发事件,是汶上县开展社区工作力量选优培强行动,建立社区党委书记、小区党支部书记、小区“三长”、社区工作者、社区第一书记、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六支队伍,实现社区、小区、网格工作力量全覆盖的生动写照。

实施“书记领航”工程。街道下沉26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吸纳263名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小区党支部书记等建强社区班子,推荐130余名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实施“党群服务阵地提升”“党组织领办红色物业”等党建项目45个,提升了社区党委书记业务素质。从退休党员干部、社区“两委”成员、专职社工党员、物业企业党员中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落实小区党支部书记、班子成员工作补贴,确保有精力、有能力投入小区工作。

加强“三长”队伍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三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招募单元长、楼栋长、小区长“三长”4631人。明确职责任务,当好信息采集员、政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矛盾调解员、为民服务员“五大员”,推动党的工作进楼入户;参与协商议事,建立单元长碰头会、楼长议事会、小区党建联席会,直面群众诉求,确保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强化表彰激励,实行“月度考核、季度奖惩、半年评优、年终评选”,开展常态化的优秀“三长”评选活动。自年初以来,“三长”共开展便民服务、公益活动246次,参与小区、楼栋消杀工作3500余次,解决居民难题362个,办理实事好事133件,群众满意率99.8%,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推动社区工作者定岗网格。按照“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标准,实现“一个网格一名社工”。财政列支1000余万元,全面落实“3岗18级”薪酬待遇,增强社区工作者岗位的吸引力。制定《汶上县城市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实行社区工作者月度量化考核,建立小区党建联席会、网格议事会制度,采取“一述双评”的方式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定责在网格、议事在网格、考核在网格、培养在网格,真正实现社区工作者“定岗网格”。举办城市社区工作者培训班,突出强化党的知识、为民服务能力和法治纪律观念,培养“全科社工”,推动精细化治理水平提升。

选派社区第一书记。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备党员干部中选派26名社区第一书记,确定45个“书记项目”,每半年开展1次实地督导、观摩评比活动,以项目化管理引导社区第一书记发挥作用。永续社区第一书记许丹,是县委老干部局选派的第一书记,她发挥老干局的职能优势,探索建立永续社区夕阳美功能型党支部,建立“老干部正能量工作室”,推动离退休党员就近就便参加组织生活,牵头成立了舞蹈队、太极拳队、健身球队、乒乓球队、腰鼓队等,积极组织社区老同志、居民参加文体活动,大大丰富了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助推了社区平安和谐。

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选派23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社区、包保一个小区党支部;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选派街道党员领导干部每人包保联系一个社区,每月至少到社区开展一次调研指导,重点协调解决班子建设、服务阵地、协商议事、物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构建党群矩阵 打造“红色港湾”

实施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标准化提升行动,按照M15生活圈要求,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等方式,每个社区构建起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多个“红帆驿站”的“1+N”党群服务矩阵。

高标准打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新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设立服务大厅,实行“客厅式”办公,将组织、政法、宣传、民政、应急等窗口充分整合,实现“一窗受理、全科服务”。规范党群服务中心内设服务机构,统一设立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治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股份经济合作社、环境与物业管理委员会,统筹用好各类服务资源,高标准打造坝口社区、东和园社区、路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升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功能。

建设小区“红帆驿站”。依托小区物业用房、租赁门面房、安装板房等,建设小区“红帆驿站”,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包含多个住宅小区的,依托物业、门卫室设立“网格服务站”。目前,建立126个小区“红帆驿站”、36个“网格服务站”,配备空调、饮水机、座椅、便民服务箱等设施1800余套,创建“五星级红帆驿站”45个,开展政策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培训、接转党员组织关系、调解矛盾纠纷、物业服务咨询等便民服务1.2万余项,打造了“365天不打烊、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站。

拓展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开展“新新向党·社区报到”活动,在2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汶新驿站”“骑手之家”,为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手机充电、饮水、临时休息、政策咨询、诉求留言等服务,向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发放了暖心大礼包,县中医院为534名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定制免费体检套餐。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到居住地或工作地社区报到备案后,积极认领信息收集员、政策宣传员、流动网格员、文明示范员、志愿服务员、疫情协防员,广泛宣传惠民政策,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送餐上门、接送出行等服务,为社区治理贡献“新”力量。

健全工作机制 赋能红色治理

开展党组织领导下的治理提升行动,形成以社区党委为“轴心”,以居委会为指导,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社区单位和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

凝聚共治合力。发挥党建统领作用,采取“一核引领、四方联动、五联共建”模式,以社区党委为“轴心”,联结联建单位、驻区单位、物业企业、社会公益力量等“红色合伙人”,实行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问题联商、资源联享“五联共建”。制定《社区党建联盟运行规则》,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建设党群服务阵地、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充电贵、停车难等重大问题;推行党员积分管理,激励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建立社区党委领导的,以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为主体,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广泛参与的“1+3+N”多元联商机制,深化“7+X”协商议事,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等阵地作用,链接社会组织、驻区商户等,开展文艺惠民、理论宣讲、家政培训200余期,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目前,成立26个社区党建联盟,选聘成员单位160个,签订党建协议400余条,认领建设小区“红帆驿站”、环境卫生整治等党建项目200余个,初步解决问题100余个,凸显了党建联盟作用。

数字赋能治理。建立“汶诉即办”数字化平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深度融合,拓宽了群众诉求渠道。推动群众诉求办理,由“汶诉即办”社会治理平台“我要抢办”模块即时推送,街道、部门3小时内抢单认领、靠上解决。至今累计受理群众诉求1.5万余条,部门抢单率达到了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9.95%。中都街道打造“智慧中都”平台,完善网格事项督导调度机制,将“党建网格”与“智慧治理”深度融合,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真正实现“社区管理无缝隙、服务群众零距离”。

推动社会力量协同治理。发挥“党建统领、协同治理”作用,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发挥社会工作者纽带作用、社会组织载体作用、社区志愿者补充作用、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支持作用,深化组织联建、党员联管、问题联商、活动联办、资源联享,建立“五社五联”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安家”工程,建立中都社工驿家,引进培育公益慈善、心理疏导、文化体育、治安服务等社会组织6家,吸引书法、舞蹈等公益组织入驻社区,全面打响省级社会组织公益园品牌。丰富社区为民办实事形式,通过“大手牵小手”“优秀项目输出”等多种载体,指导帮助社会组织有效开展多彩活动,为居民提供免费教学、健康义诊、文艺汇演、公益暑托等多样服务1000余次,实实在在提升群众获得感。

深化共驻共建。统筹疫情防控和网格化治理,实行县直部门单位党组织联系社区、联建小区党支部、包保楼栋“两联一包”,65个县直部门单位党组织与包保小区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893名民情书记每人包保50户,结合“扫楼扫街、敲门敲窗”、入户走访、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采取宣讲政策、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方式,到联建小区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83个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到社区开展“庆祝六一·情系儿童”“浓情端午·粽米飘香”,建设“邻里一家亲”的和谐社区。

深化党建引领 打造红心物业

开展“红色物业”服务规范提升行动,强化党建引领,深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推进物业服务全覆盖,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深化党建引领物业服务管理。建立“党建引领、行业主管、基层主抓”的物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县级层面成立物业服务行业党委,街道建立物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物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和党建指导双重责任。制定《汶上县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质量考核评价办法》,指导街道社区党组织定期对物业服务企业党的建设、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财政资金奖补、合同续聘等的重要依据。加强物业企业党建工作,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创建市级党建示范点和红色物业品牌3个,打造一批党组织引领力强、社会信用度好、群众满意度高的示范物业服务企业。

推动红色物业融入社区治理。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周三例会制度,及时解决物业管理矛盾纠纷。解决深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每年至少认领1个社区党建服务项目,解决污水排放、乱搭乱建、停车难等各类问题300余个。吸纳物业企业员工担任“三长”、兼职网格员,推动红色物业与社区党建深度融合。

推进物业服务全覆盖。结合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改造提升物业服务用房,推动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探索党组织领办“红色物业”、国有物业服务企业“兜底”、划片打包、整体托管方式,实现“三无”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居民小区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

2022-07-01 汶上县构建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3944.html 1 注入红色力量 赋能基层治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