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纪闻路
本报通讯员 徐杰 孙荣
六月,汶上县第二实验小学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山东省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成为全省首批一百所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筑牢红色基石
汶上县第二实验小学创建于2016年,目前有110个教学班,在校生5736人,是全县在校生最多的小学 。倡树红色文化是该校始终不渝的发力点。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学校深入推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让红色文化入心入脑,润育心灵,使孩子们从小树立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的理想追求,打牢爱党报国奉献人民的思想根基。
学校党支部丰富红色文化传承形式,开展红色文化集中宣传月、“七一”党史宣传教育日,并利用书记上党课、支委会、党员大会和组织生活会,推动“三会一课”红色文化教育常态化。另外,学校深挖红色物质文化,修建了雷锋园、红色教育活动室、红色党史文化墙等,成立了党员、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雷锋志愿服务队。阵地、队伍、内容、形式的配套联动机制,使学校红色文化教育有声有色,成效明显。
根植红色基因
学校以少先队为抓手,以重大节庆日为主线,以班队会为活动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系列红色教育活动,使红色文化内化为少先队员的品质。每年“雷锋月”,校少先队都会组织队员们开展一系列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通过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网上祭英烈”等活动,让学生们追寻红色记忆;每年“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少先队按照“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的主题,分级部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党史、做先锋”教育活动。
在确保“双减”政策落地的基础上,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依托课后服务,组建了剪纸、合唱、文学社等40多个社团。“雷锋剪纸艺术社”在活动过程中,以剪纸教学为艺术载体,将弘扬雷锋精神和传承红色基因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使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学校还编写了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线的校本课程《剪纸》。雷锋剪纸艺术社成立以来,学生们相继剪出了雷锋事迹、新时代雷锋等系列作品200余幅,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雷锋的题词”悬挂在了济宁市红色教育基地汶上县“雷锋展览馆”中,成为全县开展红色教育的一块醒目阵地。2021年3月,学校雷锋剪纸艺术社向雷锋生前的老班长刘景凤赠送雷锋剪纸作品,受到老人的由衷赞赏。
品读红色经典
学校注重开发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努力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学校常态化开展了“小课堂大世界,携手共读一本书”“好书相伴,阅读假期”等系列读书活动,并着重推荐全校师生阅读红色经典书目,包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红岩》《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日》等。学校通过图书角、开放式连廊书吧、紫藤书屋等平台充实图书,为师生诵读红色经典提供了保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喜迎二十大,学校连续两年开展了“阅读红色经典、致敬英雄人物”的演讲比赛以及一系列诵读红色经典活动。
在推进师生阅读、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学校还创办了紫藤文学社。该文学社自2017年创刊以来,每一期都会收录学生的“红色习作”,刊发学生对红色经典书籍的读后感。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文学社发行了“辉煌百年”特刊,校刊上开辟了红歌园地,学校组织师生唱响标准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等旋律高扬在校园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