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附属小学 刘阿芳
“研学式”教学模式是教师以教材重难点为依托,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系列有趣、有层次的研究性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研究等学习方式,以问导学、以研促学,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的教学样式。它“以问题为引领,以独立研学为前提,以合作研学促互惠,以教师点拨达提升”,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学习场域的建立。其目的是真正尊重和解放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精神,并在合作共享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力、自省智力和和合精神,以实现学习的真正价值。
“研学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首先客观的知识是不存在的,知识的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不可以从教师的脑袋里被直接复制粘贴到学生脑袋中,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另外,知识的建构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情境等因素有关。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总是依据原有的概念、知识、技能、信仰和习惯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求老师们承认并看见每个个体独特的、唯一的认知,并提供条件,允许独特的、唯一的认知进入课堂,还要提供条件让这些独特的认知实现共享,进而扩展每个个体的认知领域。
“研学式”数学教学模式共分五个流程,一是问题引领,教师根据学情和教材,设计易于学生“上手”却难于精通的问题,开启研学式学习的大门;二是独立研学,面对研究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相信自己,用思考证明自己的存在;三是共享互惠,表现为分享倾听,尊重包容,判断批判,交流交融,从而实现共享互惠,完善提升;四是点拨提升,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的诸多想法中迅速判断有价值的信息,从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中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思路;五是拓展延伸,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课上走向课下,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一走向三。
当学生的高阶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也能促进教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把握,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跨越式建构,师生、生生之间形成平等、尊重、对话、协商、关怀、互惠的关系。
简而言之,研学式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儿童为中心,让真正的学习真实地在课堂发生,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培养有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合精神及独立人格的人才创造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