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扈宏毅 通讯员 程晓林 于文广)近日,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在240米的操场墙上,建造完成了一面文化墙,文化墙的内容由运河文化、越河文化、民俗文化、校史文化等组成。141幅照片和图画,直观鲜活地展现了自元代以来济宁运河、越河的兴衰变迁和学校发展的历史。
历史上的济宁是“东鲁之大郡,水陆之要冲”,有“运河之都”“江北小苏州”之美誉,在运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普育回民小学1938年建校,坐落在古运河济宁段,越河北岸,地处回汉交融、商贾云集的越河北路。文化墙正是为发掘古运河、越河和学校文化基因而建,对弘扬文化,开创新风新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学校把创建文化墙当做教职员工提升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的一件大事。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请教专家,查阅资料,调查走访,广泛收集文化资料,夯实了打造文化墙的坚实基础。矗立的文化墙,似乎成了一座流动的博物馆,一座袖珍的资料库。老师们根据文化墙的内容,创设开发新课程,讲授济宁地域文化、红色历史、运河史、越河史、济宁民俗史。学生们清晰地了解了济宁城区从古至今的历史沿革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一张张老照片,是历史、建筑、民俗、艺术,也是语文课、思政课的生动内容。
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文化墙建好之后,一批又一批校外的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前来学习参观。他们驻足流连,深情凝视,无不被一幅幅珍贵的画面吸引,纷纷表示这样有限的空间承载了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真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