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现在我们投标企业不用到开标现场,开标时只需一台电脑或手机,就可以按招标文件的要求,在线轻松完成递交投标文件、远程解密标书、在线查看开标记录、提出异议、查看开标结果等程序,全程‘足不出户’,操作简单又省时省事”。山东鸿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中心的负责人赵先朋告诉记者。坐在办公室里,他一边参加济宁市公共卫生重症医学中心项目开标会议,一边准备其他项目投标文件,感受着“不见面”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带来的便利。
与此同时,在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开标一室内,只有招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的几名工作人员忙碌。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福民介绍,依托涵盖所有交易类型、纵向联通各县市区、横向联通各行政监管部门的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平台,全市的市县两级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建设用地和矿业权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均已实行“不见面”开标。
谈起“不见面”开标系统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赵先朋深有感触。“‘不见面’开标不仅省去了我们制作纸质投标文件以及参加开标会议人员交通、食宿等费用,也节省了在开标现场等待的时间。之前规模大的项目采用传统的开标方式,不算来回路上花的时间,光花费在现场的时间就要好几个小时。现在采用不见面开标后,我们在公司可以一边等待结果一边做其他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赵先朋介绍,另外,去年上线的微信小程序,可进行投标文件电子签章、解密、电子保函开具、开标等功能,投标更加便利。
据了解,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锚定公共资源交易“零跑腿、零成本、零接触、零差评”的“四零”目标,倾力打造一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始终坚持推进平台全流程电子化,让数据多跑腿,让各方交易主体“零跑腿”,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建成涵盖所有交易类型、纵向联通各县市区、横向联通各行政监管部门的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平台体系。全面实行“不见面”开标,建成了电子保函、投标保证金分节点退付、电子档案管理等辅助系统,推行“电影院选座式”场地预约、“云视通”数字见证、“评定分离”等新交易模式。实现了从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发布、开标、评标、中标通知书发放、合同签订、资料归档等26个节点全流程“无纸化”,各方交易主体“零跑腿”。上线运行的“标立通”微信小程序,实现了虚拟数字证书应用、招投标文件电子签章、投标文件解密、电子保函开具、开标、专家就近选择评标地点等“掌上办”功能,我市的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向“掌上办”“智慧化”迈进。其中,全流程电子化、电子保函系统、投标保证金分节点退付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电影院选座式”场地预约、“云视通”数字见证等9项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推广,上线运行“标立通”小程序的做法被省营商环境简报推广。
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为企业减轻负担,坚决落实“放管服”改革各项要求,公共资源交易环节费用能省则省、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实现了“零成本”交易,通过优化电子化流程,为企业节约投标费用,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全面取消进场交易项目的招标文件工本费、CA数字证书和电子签章等费用,免收简单小额工程项目的投标保证金,对信用良好企业降低保证金交纳比例。据测算,可为投标企业每个项目减少直接成本1000余元。通过“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审、分节点退付投标保证金、专家就近参评协调系统、电影院选座等电子化创新,又为各方交易主体减少了差旅、工本、餐饮等间接费用。始终坚持防范化解廉洁风险,探索通过远程异地评审、数字见证、专家费在线支付、评标专家小助手等“物理隔离、智慧评审、自助评审”措施,实现各方交易主体及中心工作人员之间的“零接触”,斩断不正当竞争、权钱交易可能性,保障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其中,专家费在线支付系统的做法被国家发改委推广。始终坚持服务至上,以“零差评”为最高标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满意度,维护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
记者手记: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锚定公共资源交易“零跑腿、零成本、零接触、零差评”的“四零”目标,打造一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优化招标投标营商环境,让企业充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开标不见面,“四零”服务为企业松绑。■记者 杨国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