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不断优化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尽早尽快就业。
丰富招聘活动
求职方式更灵活
参加招聘活动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手段。市人社局聚焦岗位供需精准对接,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办好“局长带岗—名校人才直通车”“孔孟之乡·文化济宁—名校人才直通车”“就选山东”等各类招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起“全天候不打烊”的求职交流平台,实现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们的双向奔赴。今年以来,全市已举办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20场,参与单位3429家,达成就业意向9244人;全市连续举办6期“就选山东”网络招聘会,495家企业提供了3.1万个招聘岗位。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从高校毕业生们比较青睐的视频直播入手,通过进企业“直播带岗”等方式,不间断实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为大学生搭建云上招聘平台,助力大学生精准就业。目前已开展线上专场招聘会52场,提供岗位3万余个。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迷惘等问题,市人社局积极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帮助解决“路在何方”的问题。今年以来,已举办职业指导“云课堂”14期,在线参与1.3万余人,开展“前置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高校活动,组织课程32课时。开展“助企攀登”高校毕业生就业体验活动,利用寒假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市重点企业开展就业体验,加深毕业生对工作的认知。开发“智慧匹配”平台,通过数据比对将符合条件的岗位信息和人才信息进行双向推送,为毕业生提供需求自动匹配、靶向推送岗位等自助服务,通过数据多跑腿,实现了毕业生求职的零跑腿。
优化政策扶持
就业渠道更多样
企业是招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市人社局强化政策保障,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按企业为其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金额和时间,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今年以来,全市发放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33.78万元。为支持企业吸引高层次的高校毕业生来济就业,我市对新引进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学士本科生,3年内分别按照每人每月5000元、2000元、1000元的标准给予引才补贴。今年以来,全市已发放引才补贴694.5万元,惠及669名本科以上青年人才。
就业见习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供需见面,促进尽快实现就业的重要手段。对于见习期间表现较好的学生,企业往往直接留用,减少了高校毕业生到市场求职的环节,也降低了企业招聘成本,实现了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的双赢。今年,市人社局出台政策,将见习范围扩大为离校3年内有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外地高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群体。目前,我市正在积极落实人社部“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2022年将面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募集就业见习岗位7400个,对于提供见习岗位的单位,发放见习补贴。今年以来,全市已组织就业见习443人,发放见习补贴182.18万元。
此外,随着市场自由化程度逐步深化,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为扶持他们创业,市人社局积极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服务,推行“一站式”服务,个人创业者可申请最高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目前,全市已有300多家银行网点可以办理创业担保贷款业务,极大提高了申请的便捷度。同时,对于初创企业的高校毕业生,济宁市还积极举办创业大赛、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创业训练营等各类活动,为他们提供创业投资、创业指导等“一揽子”政策优先扶持,帮助他们行稳致远。
优化业务流程
就业服务更高效
为满足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办事需求,市人社局不断简化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对非公单位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取消由所在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就业协议书上签章的环节,极大缩短了毕业生报到用时。自2021年起,全面实行电子报到证,毕业生可通过“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自行下载、打印具有电子签章验证的电子报到证。对于报到证丢失的,实行报到证遗失补发“简办”服务,毕业生通过“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提出申请,由信息系统智慧审核办理,实现报到证补办“秒办”。2023年起,全市将取消高校毕业生的报到手续,真正让报到不再成为问题。
对于高校毕业生签约,济宁市推行网上签约“秒办”服务,毕业生与企业通过“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上签订的就业协议由系统智慧审核代替人工审核,提高签约效率。今年以来,已审核省外院校毕业生信息496人,新增网上签约就业高校毕业生610人。对于高校毕业生档案问题,我市已实现实时查询,省内外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可通过“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或“济宁大学生就业”微信公众号查询档案流向,优化档案转递工作流程,全力以赴帮助高校毕业生“早签约、快就业”。
(刘艳 孙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