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记忆”文化街区夜景
美丽庭院 幸福人家
志愿服务文化上墙
运河之都邻居节一起包饺子
邻里和谐猜灯谜
文艺表演风趣幽默
非遗展示近距离
手工绣球作品展示
网络直播“非遗”剪纸技艺
■本报记者 刘建新
本报通讯员 袁进 摄影报道
运河文化是任城区的金字招牌和精神富矿。近年来,任城区坚决扛起文化“两创”的使命担当,实施“文化旅游创新突破年”行动,深挖运河文化、太白文化新内涵,努力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走在前、当排头,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从“漕运之河”到“文化之河”,在济宁,运河之所以能长流不绝、绵延至今,文化“两创”可谓功不可没。一河碧水、两岸青葱,白天欣赏旖旎风光,夜晚在灯光秀中欣赏山东落子等文艺展演;结束了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游客还能在两岸的老街巷品美食、逛古街,感受古运河文化……运河,已经成为济宁最古老、也最时尚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去年,任城区“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正式启动,街区以古运河为轴,对两岸的重点文物景区进行深度发掘,充分整合老运河原生古迹、古街、古树等文化资源,一条运河串起了散落在市区的文化“遗珠”;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走进今天人们的视野?日前,一场名为“声远记忆”的“非遗”抖音直播节目再次让运河文化登上“云端”。剪纸传承人张跃广、葫芦雕刻传承人李永贤、印钮雕刻传承人陈建民等“非遗”传承人现身直播间,不仅借助时下最炙手可热的平台,向广大互联网用户呈现了一场中华文化盛宴,更以充满创意的形式,还原了大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通过传承和发展让面塑、剪纸、绣球、葫芦烙画等传统手工艺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运河之都”,一点点找回了遗失的文化记忆。
运河兴,则城市兴。任城区以大运河为骨架,传承历史文脉、讲好运河故事、贴近群众需求,有序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书屋”、玉堂酱园、“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等新的运河文化地标拔地而起。全区各示范点同步开展了一系列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姐帮帮团、八一服务团、小板凳宣讲队、社区爱心驿站表彰大会、植树节“拥抱春天 播种绿色”等主题活动,让群众参与到文化“两创”之中,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从举办“运河之都”邻居节,到开展“运河好少年”“运河之都·最美任城人”评选;从十字路口的文明劝导员,到针针见真情的“老妈妈爱心针线坊”……“文明任城”的例子随处可见,崇德向善、孝老爱亲、勤俭节约、健康生活的文明新风尚遍地开花。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深度融入文化“两创”,一方面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当中,另一方面深度宣传任城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提高群众对文化“两创”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任城区作为济宁市文化‘两创’试点县市区之一,将坚持以‘八个融入’为总抓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教育、干部政德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网络建设、城市规划建设,2022年将高标准打造一批文化‘两创’示范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任城经验。”任城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本版部分照片为资料片)
小学生体验汉文化
诵读经典诗文
传统武术进社区
舞龙民俗文化进校园
书香满任城 共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