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用爱呵护成长 用心守护未来 强机制:高点站位 扛牢责任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1年07月26日

编者按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牢未成年人保护重任,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织密织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

全市未成年人20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4%,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33个部门组成的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14个县市区、所有镇街、村(社区)全部成立由书记牵头的协调机制,构建起“四级书记抓未保”的领导机制。出台《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对县市区、镇街平安建设考核重要内容,纳入镇街、村(社区)职责范围,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机制。

筑体系:夯实阵地 真实关爱

构建市县乡村未成年人保护网络,成立了济宁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现全覆盖。依托镇街民政办、为民服务中心等机构,设立未成年人保护站135处、配备儿童督导员156名、专业社工322名;依托村(社区)学校、村部等场所,设立“儿童之家”1038处、配备儿童主任4401名,推动关爱服务向一线延伸。设立“12345”未成年人保护专线,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24小时政策咨询、心理疏导、帮扶转介等服务。

聚合力:各方联动 多重保护

围绕家庭保护,依托城乡中小学校、社区设立家长学校6400个,定期开展“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绿色家庭”等评选活动,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教,让家庭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温馨港湾。围绕学校保护,坚持立德树人标准,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普法教育,连续10年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1734所中小学校实现法治辅导员、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围绕社会保护,整合链接社会资源,“希望小屋”项目帮助610名贫困家庭儿童圆了“小屋焕新”梦,“圆梦微心愿”活动帮助3500名困境儿童实现“小小愿望”,“爱心妈妈”活动让11000名儿童感受家的温暖,根植山区儿童的泗水县微公益协会、致力黄河滩区儿童的梁山县大义社工等一大批社会组织,活跃在基层一线,拓宽了未保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围绕网络保护,创建“好网民 在济宁”工作品牌,广泛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预防沉迷宣传教育,为未成年人提供绿色向上的网络环境。围绕政府保护,完善孤困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类保障制度,连年提高救助保障标准,建立孤困儿童主动发现机制,做到精准识别、即时救助,全市1.9万名留守和困境儿童纳入监护范围,4288名孤困儿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1443”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省委主要领导批示推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社会报》等媒体集中报道了“济宁模式”。围绕司法保护,12家基层法院全部设立少年法庭,形成寓教于审、回访帮教等特色少年审判“前延+后伸”模式;未成年人检察业务实行统一集中办理,建立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多元救助模式,有效保障了涉诉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重教化:以文化人 向上向善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活动,建设40处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11处“孟母教子”文化宣传阵地,培育89所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学校,设立国学导师,常态化开展“德行好少年”国学夏令营、“书香飘万家”等实践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内化成未成年人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底色。同时,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活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开设专场,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