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20210721C

80后“棚二代”王建春的小番茄和大梦想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1年07月21日

■本报通讯员 张惠亚

“这里的西红柿皮薄、沙瓤、酸甜多汁,而且都是自然成熟的,还是小时候的西红柿味儿,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前不久,在位于鱼台县唐马镇卷棚楼村的沃立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西红柿大棚基地,前来采购西红柿的商贩络绎不绝。一颗颗个头大小均匀的西红柿正在被装筐,一筐筐筛选好的西红柿整齐地码放着,装满西红柿的小货车一车刚走,一车又来……现场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

“根本不愁卖,好多都是慕名而来,有时候五六辆车同时装货,一天摘个3万斤也能销售一空。”沃立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建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80后”的王建春比同龄人更加成熟,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长期在外走南闯北的他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2020年,他发现党的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让农村的天地更加广阔,于是他立志要回乡创业。

王建春首先想到了自身的优势——种植西红柿。说起“优势”,不善言谈的王建春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父辈人以前都种植西红柿,当时我们唐马地区西红柿畅销全国,非常有名,口感色泽非常好,还建了西红柿交易市场。”80年代起,唐马镇生产的西红柿,就因其又沙又甜的独特品质,享誉上海、南京等全国大中小城市。

“以前的大棚要建成斜坡式的,背墙是用泥和着麦秆垒起来的,用竹篙做椽木,用预制的水泥柱支撑,用塑料布覆盖,搭建成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温室,全都得人工管理。”王建春介绍。通过学习、考察,王建春与同村的两位青年人多方筹措资金400多万元,建设了17座占地面积100亩的高标准现代化钢构大棚。

年轻人的归来使卷棚楼村重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思想、新技术。在他们的带动下,大棚不断改造升级,自动卷帘机、水肥一体化和滴灌等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还请来了专家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去年底开始,陆续种植了大果型西红柿和小果型圣女果,目前都已进入盛果期,王建春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棚二代”。王建春回村创业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唐马镇积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精神,针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在土地流转、水电安装、技术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便利。

“我们17个棚种了圣女果、水果番茄和普通番茄,还有一棚羊角蜜,都是用的有机肥,不打农药,有济宁、徐州、郑州等地的固定客源,”王建春介绍说,“下一步,我们继续流转土地进行扩建,注册自己的商标,再建一个番茄加工厂进行深加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带动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