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城讯(通讯员 孟令浩)近年来,邹城市积极向镇街放权赋能,推动部门镇街上下联动,创新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微治理”模式,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升了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下放“硬权力”,破解权责不对等。赋予镇(街道)党(工)委对市直部门35%、对派驻机构60%的考核评价权,对派驻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分批推进编制资源、执法人员力量、行政审批权限等下沉,下放派驻机构的指挥调度、日常管理、办公经费及劳务派遣人员的管理使用权限,实现“条条围着块块转,一针带动千条线”。赋予镇街区域内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规划参与权等重要权力,允许镇街在机构限额内自主设置工作机构,保障镇街高效运转。赋予镇街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为16个镇街充实事业编制198名,194个机构配备81名行政副科级主任和113名事业副科级主任,激发镇街干部干事创业动力。
实施“大联动”,凝聚治理新合力。搭建“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工作平台,健全联动响应制度,市直部门通过平台帮助镇街限期解决复杂事项或突发事件,让基层“件件有响应、事事有着落”。完善132项“属地管理”清单,落实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厘清部门镇街属地执法责任分界线,规范“属地管理”工作与社会治理衔接联动、有机融合,为基层减负松绑。推动912名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人员下沉基层一线,确保核定在镇街工作的执法人员派驻到位。做实镇街综合执法办公室,统筹辖区执法力量开展执法工作,实现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聚焦市直部门将本身承担的职责事项推给基层、当“甩手掌柜”等问题,收集、梳理问题线索,会商、研判典型案例,靶向督导整改,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创新“微治理”,网罗群众大小事。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推进行政村建制优化,建强村级党组织。推动全市263个小区全部建立小区党支部、“红帆驿站”。推动党建、综治、安全生产、环保等网格有机融合,将村(社区)划分为194个一级网格、1097个二级网格,建立“一专多能”网格员队伍,招聘269名专职网格员,充实到43个城市社区,做好日常巡查、信息上报、帮办代办等工作。搭建“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依托市级为民服务中心“全城通办”网络,实现镇街及行政村为民服务场所全覆盖。深入推进流程再造、制度创新,统一梳理镇街服务事项186项、村(社区)便民事项53项,着力构建“2公里”或“10分钟”便民服务圈。社区党组织主导开展业委会组建工作,新改选或组建业委会党员比例全部达到50%以上。建立59家物业企业党组织,创建“红色物业”示范小区7个,提升社区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