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20210717C

越河街道 信用+服务 便民零距离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1年07月17日

■本报记者 李朕葳

本报通讯员 孙振国 张俊

任城区越河街道近年来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通过精心设计“信用+微益”小程序,开展群众性的“信用+志愿服务”特色活动,聚焦社区居民、党员、党组织、市场主体等信用主体,按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原则,加快推进街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观念深入人心,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真情服务 志愿服务成为习惯

近日,在越河街道兴隆社区信用积分自动柜员机前,宋金霞、王洪霞等六名志愿者,正商量着用信用积分兑换些口罩和酒精,送给社区里的两名特殊儿童。2021年5月,越河街道在原“掌上微益”志愿服务小程序的基础上,新增了“信用+微益”端口,在居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街道和社区通过“信用+微益”平台,向居民发布活动信息。志愿者在“信用+微益”小程序上注册,通过“点单”参与平台发布的活动,小程序会根据活动服务类型、时长,自动生成相应的积分。 通过宋金霞手机上的小程序可以看到,自2020年10月注册成为志愿者后,她共参与了志愿服务222个小时,获得5600个积分,在当天的越河街道服务时长排名中,排在第五位。

“信用+微益”程序上线后,家住中区粮食局宿舍的季玲就注册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其所在小区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疫情期间,季玲响应社区号召,带领另外三名志愿者,成为了小区的防疫主力。“很多时候,我们不通过平台发布信息,志愿者们也会自发地慰问老人、帮助打扫卫生”,兴隆社区党委副书记田乐说,志愿者们已经把志愿服务当成了一种习惯。据越河街道社会信用中心负责人张俊介绍,目前,兴隆社区志愿者队伍已经有420多人,为满足辖区企业参与自愿服务的需求,越河街道借鉴“五社联动”模式,为爱心企业搭建参与的平台和端口。目前,诚信彩印、大智教育等3家企业自费购买了件饮料、纸巾、小零食等1万余“爱心”物品。

互帮互助 乐享幸福家园

每天下午两点钟,家住王母阁社区来鹤小区八号楼的沙俊江,都会准时打开自家的储藏室,螺丝、扳手、小马扎;热水、风扇、知心话,十余平方米的储藏室架起社区和居民交流互通的桥梁,拧紧的不只是螺丝,还有大家的心。现年76岁的沙俊江,是一名老工程师,退休后,老人发挥专业特长,把扳手、钳子、螺丝等工具放在储藏室,无偿给周边居民使用,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开展上门服务。“扎扎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诚信是做人的准备,是人的第二生命。”2007年,沙俊江就开始为居民提供维修服务,十多年过去,他的“王母阁社区自愿维修吧”,还是两点准时开门,六点关门。随着十多名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的加入,“王母阁社区自愿维修吧”又多了新功能,为养老院老人纳鞋底,帮助社区居民调解。夏送凉风,冬送暖,十多平的小屋里,充满着人情味。

退休不退色,余温不减量,竹竿巷居民王福银,退休后,却在社区忙了起来,她说退休后,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回报社会了。2003年,为应对“非典”,王福银主动拿出自己家的钱,为社区盖了一间传达室,第一个站了出来值班,王福银的脸上总带着笑容,其实她的双腿得了严重的关节炎,平时上下楼都很困难。2016年10月,竹竿巷爱心驿站成立了以离退休党员为主体的党支部,围绕“七彩服务阳光越河”志愿服务品牌,建立了爱心互帮队、治安巡逻队、文艺队宣传队等七个志愿者服务队,发展志愿者1041人。

据了解,自从开展“信用+志愿服务”活动以来,越河街道爱心志愿者增加到2742名,社会组织20余个。共开展慈善捐赠、困难群体救助、社区卫生整治、安全隐患排除、邻里纠纷化解等活动112次。“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力抓手,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城市街道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城市治理水平直接反映城市文明程度,事关群众幸福指数。”越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月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