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20210714C

轮椅上的感恩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1年07月14日

■本报记者 王雁南

7月1日晚,新世纪广场大屏幕前围满了群众,人们正在认真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而在新世纪广场的东南角,也围满了不少人驻足观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进新时代”……歌声此起彼伏。“没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党的热爱,对祖国发自内心的感恩!”交流中,一位姓谷的小伙子铿锵有力地说。

原来,他们是济宁市“脊髓损伤希望之家”康复训练营的学员。据了解,济宁市“脊髓损伤希望之家”成立于2020年10月,每期有20名学员来自各县市区的脊髓损伤患者参与。他们在康复医师指导下,接受为期20天的脊髓损伤理论知识、体能训练、生活训练、心理疏导、辅具使用指导、职业辅导、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今天是‘七一’,也是我们第一次来到新世纪广场。我们想用自己的方式抒发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喜悦心情。”小谷说,他原是一名消防队员,在一次训练中不幸摔伤脊椎,脊髓受到损伤,造成下肢瘫痪,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怎么也不愿接受残疾的现实,逃离原来熟悉的一切环境和朋友,十多年不出门。“是‘希望之家’让我找到新的希望,是我们的队长带领我们克服自卑,走出家门,走出孤独,重返社会。”小谷说。

小谷说的队长名叫孙振强,曾是一名体育教师,在一次打球灌篮球摔伤。第4胸椎以下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当时,就是想不开,在家憋了3年,父母劝兄弟姐妹也苦苦相劝。“作为男人,不能废,要独立,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孙振强与记者聊起了自己的坎坷经历,他有幸参加了省残联组织的“脊髓损伤希望之家”康复训练后,让他重新生活在阳光下。在济宁市“脊髓损伤希望之家”成立后,他在康复训练营担任起教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一群因病自暴自弃的脊髓损伤轮友带动起来,帮助他们做一些生活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心理治疗等,在集中训练期间,他们不仅学习轮椅操控、马桶移位、洗澡等技能,还有组织参与舞蹈《小苹果》、包饺子、吹球、飞镖等趣味活动。“我希望通过这个训练营能让大家重拾面对生活的信心,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我市更多的脊髓损伤者走出阴霾。”秉持着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生活态度的孙振强,还专门建立了济宁市轮友微信群,让轮友们重拾生活的希望。

“我们这些人或因意外事故、或因疾病导致脊髓损伤致下肢瘫痪。但也因为残疾,大家都享受着生活和护理补贴,大部分人还享受着低保补贴,每到过年过节,还有各级政府部门的看望慰问。而且在20多天的训练中,也是吃住全免。我们是受党和政府特别恩待的一个群体,也发自内心地感恩祖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和全社会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必须把内心的感恩大声地唱出来、喊出来。坐在轮椅上,我们的人生依然可以翱翔!我们要用行为感染更多的人!”孙振强很有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