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首章,全句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意思是即使有道德和智慧,也不如很好地运用形势与时势;就算是有好的犁锄,也不如等待农时再耕作。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句话,意在教育全党主动把握历史规律,乘势而为,在复杂变局中掌握历史主动。在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结合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慧”和“乘势”的重要论述,对于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乘势”首先要定位个人和时势的关系,将个人智慧融入到时代潮流之中,以个人智慧推动时代进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以鲜血为代价得出这样的深刻认识: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而在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党的改革开放决策顺应时代潮流。正是因为将自身发展融入民族国家的需要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攻克了诸多难关,创造了诸多奇迹。而今,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气候变化和疫情传播等全球问题也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国际责任。每一个共产党人、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正确认识这一时代潮流,将自身的智力、志向、奋斗融入到民族复兴大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潮之中。
“乘势”的核心在于顺势而为,尊重规律。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工作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握好时、度、效。其实,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注意顺势而为。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如期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不仅归功于数百万扶贫干部、无数人民的合力攻坚,更是我们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卓越成效。国家注意挖掘不同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食品或工业产业。对于因病致贫的群众,国家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降低贫困群众医疗负担。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也应如此,在做实际工作时,都不能仅仅从自身的期待和特长出发,要根据客观情势,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动。
“乘势”更要因势而变,灵活机动。“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并不是在否定人的智慧,而是强调更高明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法则。如果一个人固守自身的智慧,想要以此应万变,是无力应对时代变迁和潮流发展的。《韩非子·喻老》中有一句话,“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根据时机变化来调整行事方式,挖掘情势中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成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的理论成果,但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将其作为教条生搬硬套到中国实践中去,而是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才智,成功解决问题。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不仅意味着顺应、把握规律时势,更彰显着担当历史使命、引领时代大势的高远追求。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中,我们更要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承担的历史使命,认清世界大潮,创造历史、成就未来!(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政德大家谈
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