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汤伟 本报通讯员 葛居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年。微山县西平镇的党员干部职工们,始终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开创西平镇发展新局面。
西平镇,位于微山湖西岸,鲁苏两省交界处,是淮海经济区产业转移发展十字聚合轴的湖西桥头堡,原属江苏沛县,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划归微山县,并设立西平乡,2014年撤乡设镇。共有7个行政村、1万余人、总面积20平方公里。现有基层党组织19个,其中农村党支部7个,“两新”党组织4个,党员466名。近年来,西平镇不断学习发展“枫桥经验”,夯实基层基础,践行“禾荷共生和合共赢”的发展理念,有效化解了移民搬迁、湖地边界等历史遗留问题,展现出“百年恩怨化和谐”、群众生活和泰、共话振兴的良好局面。
“一个主线”始终贯穿
西平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时,灵活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党组织的服务管理线贯穿始终。构建“1+7”服务圈,拓宽社会治理阵地。针对镇域面积较小,群众居住集中的实际,构建了以镇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7个村党群服务中心为触角的“1+7一刻钟”服务圈,镇里设置首问引导员、各村设立为民代办员,帮助群众办理计生、社保、户籍等普惠业务,免费提供茶水、复印、WiFi等服务。广纳社会治理人才。鼓励返乡党员到党群服务中心报到,立足职业特长为村民讲解低保、住房、医疗、教育等惠民政策,开展红色教育讲解、结对帮扶等便民服务,为镇村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不断壮大基层组织服务管理队伍。部门联建便民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紧紧抓住党员冬训、建党节、主题党日等关键节点,组织民生相关部门及信访、综治、司法等站所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扶贫帮困、党建宣传、法律咨询、民意收集等服务活动,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基层党建的一线阵地。
建强党支部“带头人”队伍,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着重培养模范党员和先进党支部带头人,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建强党员队伍,党员干部在基层管理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凸显,党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党组织的服务管理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末梢。走在西平镇庞庄村,提起村党支部书记黄伟,老百姓都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一位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因为名声好、威望高,黄伟同志推进工作都是一呼百应,在他的带领下,庞庄村先后荣获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文明乡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生态文明村和微山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该村成立红白理事会,丧事取消路祭,用白花代替“白大褂”,以追悼会形式悼念逝者,移风易俗的庞庄模式在全镇逐渐推广。2017年黄伟带领村党支部在全村推广旱稻,当年小麦扩大种植面积120亩,稻子每亩节约水电、农药等费用60元,还减少了秸秆禁烧和环境整治压力。依靠坚强的党组织作为保障,西平镇平稳有序流转土地2800余亩,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创建特色田园综合体。该镇“一家亲”精品民宿成为全县第一家纳入县旅游局“3311建设工程”的民宿,拓宽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旅游接待水平。
“两个和谐”同步推进
履职为民践行使命,西平镇做到镇内治理与周边关系和谐统一。坚持把党的建设和平安创建工作放到区域大局中考量谋划,促进镇域内部治理和谐,全镇与周边关系和谐。
镇内治理方面,紧密结合“1+7一刻钟”党群服务体系、部门联建便民服务机制,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黄赌毒、盗骗抢等影响群众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深挖彻查,让群众有更充分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平镇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济宁市“四型示范社区”,镇党委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群众满意度在全市名列前茅。同时,把平安建设成效纳入包村党员干部、村党支部书记考核范围,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发案” 村创建活动,形成村与村之间互学互比的热烈局面,激发了镇村党员干部抓稳定、破难题、重化解的主动性,推动各类矛盾问题在村级层面得以解决。
周边关系方面,针对两省交界地带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健全完善湖区、边区稳定长效机制,镇村两级分别由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牵头开展平安边界创建联谊活动,与江苏沛县大屯街道、杨屯镇、龙崮镇等接边乡镇,徐庄矿、大屯煤电等重点企业进行定期走访、座谈,推动双边党组织、政法部门实现对口交流,研讨探索边区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新方法、新路子。边界双方互通情况,互相配合,协助办理,约定了涉边涉稳的信息共享制度,建立了多元化的边界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签定了《接边地区联防联调协议书》《平安边界建设协议书》,开展了以“重要事务联席、刑事犯罪联打、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执法司法联处、预警信息联网、民生问题联助、基础设施联建、经济发展联合”为主要内容的“九联”活动,不断拓展互联互促的领域和层次。联处联调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极大方便了基层组织互助互联,带动了民间往来和习俗互通,为边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2018年西平镇及该镇庞庄村、西平村、杨堂南村分别被济宁市委政法委、徐州市委政法委联合授予“平安边界模范镇”“平安边界模范村”荣誉称号。
“三治融合”主要路径
结合“枫桥经验”落实,积极推进镇域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坚持以自治增活力。不断强化党员骨干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实质性作用,解决了许多过去想管又不好管的问题。
以老党员为骨干的“西平大老执”、乡贤理事会,以青年党团员为骨干的“青年红马甲”等社会组织,成为西平的靓丽风景。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氛围日渐浓厚。各村无论是开展党员民主议事活动、还是廉洁教育学习活动都引导群众参与,党员活动最大限度向群众开放、村级决策最大限度向群众公开,开完会还组织党员群众一起观摩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村史党史馆、移风易俗理事会堂等重点项目,既发挥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又促进了村内事务的科学决策,使党的政策传达到党员心中,落实在群众身上。
坚持以法治立规矩。西平镇以开展机关党支部与村党支部联建活动为抓手,深入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一警务助理”的保障机制,顾问和助理无偿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治安保障,让群众在家就能电话咨询疑难问题。以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活动为抓手,主动为民解难事。2020年结合“脱贫攻坚”“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等活动,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126次,最大限度地把信访群众稳定在当地,既解决了问题、纾解了矛盾,更达到了群众满意。
以构建多元调处机制为抓手,化解群众困难事。根据矛盾纠纷主体多元、诉求多元、类型多元的新特点,西平镇调动和组织各方资源,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各村设立了“和为贵”调解室,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推选德高望重的“五老”、乡贤、“两委”干部作为调解员,发挥乡贤优势,化解村级矛盾,提高了矛盾化解率。推出了“专家调解”法、行业调解法、“五老”调解法、“流动调解”法、家事调解法、联动调解法、律师调解法“七调”工作法,涌现出以老干部段成民为品牌的“成民调解队”、老支书黄伟为品牌的“和为贵”调解室等一批群众认可的调解组织,做到专业纠纷专业化解。以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为抓手,打造治理难题“服务部”。西平镇集中综治、信访、司法、公安、法庭、民政等单位部门联合办公,明确分工、协作配合,共享矛盾纠纷信息,提高了矛盾纠纷处理效率;对低保人员、特困职工、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特殊人群重点关注,实现社会治理信息全覆盖、动态全掌控、矛盾问题“一站式”解决。坚持以德治扬正气。
西平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道德榜样、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引导群众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微课堂”形成“强磁场”。2020年,该镇利用乡村振兴展馆、村史馆等党群教育阵地,开展宣讲活动60余场次。依托农村微课堂开展“微讲座”,为群众量身定制家庭教育、亲子活动、孕优健康知识等学习内容,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组织优秀老党员刘以伦、董荣振等进行巡回演讲,让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人教身边人,听众耳濡目染,效果事半功倍。让“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兴建乡村振兴展馆、村史馆、文化馆、红白理事会堂,创建孝贤街,开展乡愁记忆表达、民俗技艺展示活动,弘扬孝义文化,营造敬孝向善、重义守信的浓厚氛围,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智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元素的有机融合。
发展经济普惠民生。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把企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西平镇大维木制品公司每年为贫困户捐款捐物,还专门成立扶贫助残车间改善贫困户和残疾人就业环境,获得了“济宁市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优秀基地”荣誉称号。“三治融合”的深入发展,使自治、法治、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基层党组织服务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四防并举”保障安全
西平镇把全镇划分为7个网格,由村党支书记任网格长,由包村领导干部进行包保,实行支部建设与综治稳定一体推进,严防隐患发生。布建“地网”。开展“警灯闪烁”活动,24小时动态巡逻,做到重点部位定点执勤力量1分钟、其他地区5分钟到达现场处置。发挥民警专业技能精、辅警身体素质好、治保组织成员情况熟的优势,采取民警与民警、民警与辅警、民警与村治保组织混合编组的组勤方式,凸显合成力量,倍增防控效能,织密风险防控的“天罗地网”,切实把矛盾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规范阵地,完善村级组织场所防火、防盗、防灾设施配备,做到标牌、标识、职责、制度、台账“五统一”,夯实物防基础。 搭建“天网”。抓实“雪亮工程”“建、管、用”,确保全镇视频监控全覆盖。打造了“来能发现、走明去向、全程跟踪、精确防控”的“大防控”电子防范网络,对犯罪行为起到极大地震慑作用。强化“心防”。在人防、物防、技防不断发展的同时,组建以青年党员、共青团员、中小学生为骨干 “心防”生力军,开展扶弱助残、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寒暑假对留守儿童开展义务支教和心理疏导;“爱心妈妈”的亲情陪伴弥补了孩子的心灵创伤,让他们在成长路上不再孤独;“金晖助老”志愿者为老年人送去物质关怀和精神慰藉;“牵手关爱”志愿者牵起孩子一双手,擎起了留守儿童一片天;安全生产志愿者在寒冷的冬季,成为“天天敲门组”,逐户给群众讲解安全取暖常识。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西平镇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创新发展枫桥经验,落实“双基工程”,确保全镇党的建设“一年有变化、两年见成效、三年上水平”,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奋力谱写西平镇乡村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