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武旭 本报通讯员 武海涛
乡村六月,麦田飘香。
一片片涌动生机的田野、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一户户忙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在释放着崭新的活力,化为跃动的音符,奏响乡村振兴的动听旋律。
今年以来,石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中央“三农”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市区综合考核暨干部队伍建设会议精神,突出抓好各项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抓项目,推进乡村产业兴旺
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牢固树立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意识,上紧发条、开足马力,盯紧任务、精准发力,破解影响重点项目建设的卡点堵点,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推动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石桥镇对市、区、镇级重点项目建设实行挂图作战和“三单一账”工作机制,即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严格落实“六个一”项目包保制度,每周定期由各项目负责人做总结汇报,每月对各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全镇通报。截至目前,登丰里社区回迁已完成朱庄选房上房工作,高庄已完成选房,近期将办理上房结算;兴隆、辛店等四个土地治理项目已完成招标,其中一标、二标段正进行标高测量,二标、三标、四标正在进行施工区域附着物清理。
强农业,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鼓励发展壮大村居集体经济,增强村居造血功能,对于实施土地流转、租赁闲散农房、提高集体建设用地价值的村居和村干部,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全面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试点集体土地流转,村民在自家土地“打工”模式取得实效,陆桥土地流转种植牛蒡项目成功实现村民工资、分红双收入。积极打造科技示范点建设,与快递企业联手打造“中通·儒道”电商直播和培训基地,开展“快递+电商”技能培训4期300余人次,计划今年完成3-4个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投资1.7亿元的三强生态农牧园一期200亩的奶牛养殖牧场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600亩的科技生态种植观光园建设。
兴文旅,培树文明乡风
石桥镇人文历史氛围浓厚,2020年,围绕古泗河治理和张桥示范片区建设,成功打造了泗河文化广场、泗河印象馆等文化设施,建成孙扩图乡贤文化纪念馆。
今年以来,该镇积极对接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完善旅游线路景点,全力打造张桥乡贤文化小镇,充分发掘张桥乡村振兴片区浓厚文化氛围,通过对华野第一、第四纵队在张桥渡口完成“鲁南大突围”红色历史事件发掘,以泗河沿岸红色历史为核心,投资1000万元建设“鲁南大突围”红色广场项目,目前已完成桩基及圈梁建设,预计7月初建成竣工。项目建成后,红色文化与乡贤文化、古泗河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既丰富了石桥镇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又有利于打造周边近郊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廉德教育基地。并以此为契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倡树新风行动,弘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浓厚情怀,进而推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开花结果。
优生态,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污水设施改造、“厕所革命”、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查缺补漏,加快推进农村畜禽养殖和黑臭水体治理,109户畜禽养殖粪污设施改造已完成60%,对上报的21个黑臭水体点位逐一排查,制定一塘一策,针对石桥镇地势低洼水位高的特点,坚决摒弃填埋措施,综合评估水质和底泥状况,科学制定清淤疏浚方案,目前21个黑臭水体点位已全部整改完毕。
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在新闸、辛店绿满乡村建设项目中,坚持规划融合群众意愿和村庄实际,试点乡村建设“三不补”经验,注重突出农民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压实新任村干部责任,掀起新任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等方式,加强政府与广大群众的沟通,通过村两委干部主动做工作,对绿满乡村工程清拆不作补偿、让地不作补偿、地上附着物不作补偿,绿满乡村工程完工后,交由村集体运营,成果由村集体群众共享。
重平安,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落实行业、领域“两张清单”制度,持续开展企业、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全面排查安全生产问题123项、消防安全隐患1432条,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355份,行政处罚53家,警告51家,处罚2家,所有问题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健全信访预警网络体系,严格落实重要时间节点信访安保维稳工作,对重点人员分类建立基本信息表,坚持每日动态调整重点人员信息及动向,提前做好镇村干部一对一包保方案,确保各级重大活动期间社会和谐稳定,乡村振兴在安全平稳中推进。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实施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要创新,更要攻坚破难,今后的工作中,石桥镇将着力构建“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改革创新机制,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