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3

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区域强镇 ——邹城市太平镇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1年07月01日

幸福新城

山东荣信集团

泰山玻纤超薄电子布生产车间

鲁抗医药产业园

太阳宏河纸业

山东艾孚特科技两万吨糠醛项目奠基仪式

兖矿青湖·靶向珍珠产业基地

太平镇第七届优秀学子表彰会

冯楼社区选房仪式

本报通讯员 道台 庆存 黄瑞

近年来,邹城市太平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围绕打造全省一流“工业经济高地、城镇建设样板、产城融合典范”的三大目标,斗志昂扬、攻坚克难,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区域强镇建设新局面。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国家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国家卫生乡镇、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镇、省级文明镇、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乡镇、省综合竞争力十强镇、省新旧动能转换二十强、济宁市攻坚克难先进集体等荣誉,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新时代的合格答卷。

放大产业集群优势 推动经济蓬勃发展

投资58亿元的荣信循环经济产业园,投资25亿元的泰玻6万吨细纱、9万吨粗纱、4万吨特殊纤维生产线,投资15亿元的米能生物基产业园,投资12亿元的太阳宏河纸业20万吨高档纱管纸、20万吨高档纸袋纸项目,近230亿元的产业项目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一个火热的“十四五”发展蓝图正徐徐铺开。

“我们紧紧围绕‘学锦丰、赶大王,争创全国70强’的目标定位,牢牢把握工业立镇、产业兴镇、项目强镇,坚持以产促城、产城融合,全力打造现代化工业强镇。”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太平镇党委书记徐相斌信心满怀。

太平镇围绕高端绿色化工、新材料、健康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持续放大产业集群优势,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升规,打造全国原料药生产基地、省级高端化工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省级新材料应用示范基地,实现产业膨胀发展。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引导企业与中建材、中电建等央企、国企合作,形成产业链树状延伸、网状发展的高端绿色化工集群;新材料产业,延伸“化学系”“玻纤基”“铝型材”等新型材料产业链,建设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健康医药产业,推动鲁抗关键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艾孚特医药中间体中试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招引国内外大型药企落户,打造从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料药到化学制剂的完整产业链条。三大主导产业已累计投资超过500亿元,形成了以荣信集团、太阳纸业、泰山玻纤、鲁抗医药等“领航型”企业为龙头,以艾孚特科技、中再生华惠等“独角兽”、“瞪羚”和“专精特新”企业为重要创新因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集群发展的“1+N”生动局面。

“目前,我们正加速向500亿级集团发展,不管是要素保障,还是公共服务,镇里都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荣信集团总工程师杜汉双感慨地说道。企业的快速成长,产业的集聚壮大,与太平镇坚持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分不开。通过落实“一站式”服务和“承诺制+容缺办”模式,实施项目推进提速行动,建立起顺畅政企资源整合机制,全力加速44个工业项目建设施工进度;持续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做到精准对接、对号入座,让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企业发展的“强磁场”;按照以“四新”促“四化”的攻坚方向,借助工业技改为企业纾困和长效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众多企业大力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企业效益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企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地方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年1-6月,完成地方级税收收入5.08亿元,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61.8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1.24亿元。

创新基层治理路径 营造和谐稳定氛围

101个网格,97%以上事件及时化解在镇村(居)两级,辖区20家大型化工企业保持安全生产态势,连续6年获得“平安建设”一等奖,一个个极具说服力的数据,展现了太平镇辖区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近14万辖区人口,67个村(社区),1300余家各类企业,复杂的基层治理形势,没有难倒太平镇,借助科学的治理方式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太平镇坚持网格化管理,搭建综治大舞台,构筑人、技、地、事、物等要素全覆盖的综治网格体系,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十员合一”网格队伍,聘请500余名老党员、退休村干部为网格调解员,投资1100余万元建设“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安装监控摄像头1114个,67个村(社区)级网格工作室均配备村级监控平台,营造“群众事、群众办、群众解”的新格局。

“非常感谢各位‘和为贵’中心的同志,这么快的时间就让我们拿到了拖欠的工资,太感谢了。”在太平镇“和为贵”治理中心接待室内,建筑工人李士龙激动地说道。环顾接待室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一面面锦旗都是赠送者的情感流露,也是太平镇全心全意为群众解难题、纾困境的真实写照。太平镇探索创新“和为贵”社会治理模式,通过整合资源、流程再造,集成打造部门职能充分发挥、便民高效的一站式综合性工作平台,对常见的8类矛盾纠纷分别确定牵头部门,实行统一受理、归口办理,构建起立体化、智能化、标准化的“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工作体系,实现2日内问题反馈。探索出“信访+X”闭环解决,坚持每天至少3名科级干部到信访大厅值班接访,形成了“抓全员、全员抓”的工作机制,拓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持续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为了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太平镇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红线,制定班子成员包保责任清单,狠抓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分行业、领域建立14条安全生产工作线,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常态化开展安全巡查,建立施行“检查-交办-整改-反馈-核查”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对安全生产的“一网打尽”,确保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牢了“安全桩”。

做足环境保护文章 绘就绿色生态画卷

昔日的塌陷地变成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采煤塌陷区内靶向珍珠、食用菌种植、高端苗木花卉、旅游观光等产业拔节生长;天越来越蓝,村庄环境越来越整洁……

“这里的景色特别适合采风,每年我们都会过来,拍出的片子质量都不错。”摄影爱好者闫龙手拿像机正忙着抓拍。盛夏时节,走进太平国家湿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波光潋滟的湖面,这里水草丰茂、空气清新、景色秀美,很难想象在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坑塘,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国林草科普基地、山东省最美湿地、济宁湿地科普教育基地。

近年来,太平镇通过实施塌陷地修复、大气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整治,增绿、护蓝、净水等工程,大力推进辖区生态环境建设,绘就出绿色画卷。创新采煤塌陷地治理、地质灾害搬迁、生态产业发展“三位一体”修复模式,将满目疮痍的塌陷区建设成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构建起完整的水生植物群落和“草—鱼—鸟”水生生物链,共有野生动植物401种,有极濒临鸟类青头潜鸭80只,“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50只。在采煤塌陷区,联合兖矿清湖公司发展靶向珍珠养殖项目,已完成31个塌陷区池塘建设,挂养河蚌150万只,在净化水源的同时,每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达5800万元。2020年,太平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通知推广,被央视东方时空栏目作为先进经验宣传报道。

通过推进白马河、幸福河景观治理,完成5000余亩泗河滩地绿化工程,构建起“水脉纵横、蓝绿交织”的河流水系,以“绿满乡村”三年行动计划为主线,建成森林乡村示范村1个、重点村20个,持续巩固美丽乡村绿化力度,先后补植乔木8000棵、灌木2600余棵、色带13000平方米,近三年义务植树24万株。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保卫战,严格按照环保工作10条工作线,分线作战、合力攻坚,呵护蓝天白云,禁止秸秆焚烧。聚力人居环境整治,实行分区包干、分散处理、分级投入、分期考核的“四分”模式,列支200万元作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奖补资金,不断推动村庄人居环境向美而行。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

全国闻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全省闻名的垃圾分类试点村,集体收入超6000万元的明星村庄;水、电、暖、燃气一应俱全,学校、医院、商超齐备的新型社区;戏曲电影下乡、太极拳比赛,种类繁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邹城市太平镇的乡村振兴无疑是全面而且惠及广大群众的。“这些年镇里给我们老百姓修了水电暖设施齐全的楼房,镇上企业多,家门口就能工作,定期还能获得村里的分红,下了班逛一逛公园,在村里就享受了城里人的生活。”太平镇平阳寺村村民周培瑞高兴地说道。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太平镇把维护群众利益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着重发挥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作用,不断促进群众收入增长,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发挥作为省级新生小城市试点优势,依靠辖区众多企业形成的巨大人口“虹吸效应”,分“一主一辅”两个城区,打造容纳10万人的小城市,综合实施水、电、路、气、热管网一体化规划设计,总长度16万米的集中供热、34万米的集中供气管网建设完成,幼儿园、中小学、卫生院、派出所、银行、邮政、社区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为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充分发挥辖区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荣信集团、鲁抗医药、泰山玻纤、太阳纸业等辖区内企业,每年针对太平镇群众举行2次以上的招聘活动,提供众多工作岗位,群众既住上了安全放心的新房,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障粮食产量稳定于7.5万吨以上的基础上,提升打造泗河观光、西部安上、中部陶城、鲁南红色教育、北部幸福新城五大示范片区,发展沙瓤土西瓜、山药种植、中草药种植、文旅融合、食用菌种植等农业项目,成片带动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确保所有村集体经济保持在10万元以上。通过发挥食用菌种植优势,建立起泰马、常生源等7家全国闻名的食用菌龙头企业,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68万平方米,日产食用菌400吨,并通过推广“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借棚还菇”发展模式,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个参与村庄每村每年都可实现村集体增收2万元以上。

群众的生活环境好了,钱袋子鼓了,“精神食粮”的供应也决不能落后。太平镇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修缮镇村文化设施、购置文体器材,每年定期举办孟子学堂公开课、广场舞大赛、太极拳比赛、秧歌培训班、“大戏进农村”和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100余场。今年以来,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太平镇开展了“学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发挥辖区“鲁南抗日游击总队纪念馆”的红色资源优势,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极大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