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回望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壮丽诗篇。在此其中,济宁也提交了一份写满幸福的民生答卷。在住房、就业、养老、城市宜居等各个关乎人民福祉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能真切感受到发展的速度、幸福的质感和民生的温度。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拼出美好生活的画卷;一件件暖心的实事,写在孔孟之乡的大地上,更写进人民心中。

就业保障

市场供应

安居宜居
位于任城区的康桥金茂华居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设施陈旧,环境老化,小区居民缺乏公共活动场所。现如今,小区新建了中心广场、乐善会客厅,安装了健身器材,面貌焕然一新……这样的改变,得益于我市推行的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民心工程。
同样在任城区阜桥街道枣店阁社区,辖区内的枣店阁街是一条背街小巷,因为历史悠久,原本小巷里道路狭窄,道路标识线不清,附近小学放学时易拥挤,且下雨天经常出现积水现象……针对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社区开展了背街小巷专项整治,让小巷也有了新模样。
“社区定期对社区内的下水井进行抽污,下雨天再也没有出现积水现象。”“线位清晰,停车方便还不拥堵。”“井盖上都安装了防鼠网。”“墙面干净了,还增加了文化宣传版面,看着真舒服。”在枣店阁社区,一直都有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坐在一起聊一聊的好传统,这一次居民会议的话题离不开社区里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居民们像是打开话匣般,畅谈着新感受。而看着逐渐变化的小巷风貌,居民们喜上眉梢,表示有“老巷新街”的感觉。
建设宜居之城,不仅要让群众住有所居,更要住有安居、住有宜居,实现居者心安的“宜居梦”。
“家门口的绿化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好。走不多远就有绿地公园,开车经过几条新修建的路,花卉绿植装扮也越来越多,也让这座城市充满生机。”家住高新区的成女士说道。近年来,不仅一个个“口袋公园”在市民的期待中如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市民公园、儿童公园、凤凰台植物园、龙湖湿地公园等陆续建成开园,让市民在闲暇之余有了更多休闲好去处。
想看书,转角就可以遇到“城市书房”;越来越多的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让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更广;增设交通基础设施、优化路段掉头口、道路渠化改造等,不断改善着市民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科学布局新建公共停车场,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充电桩、卫生间等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让社区、街巷颜值大幅提升;整洁有序的农贸市场,为市民营造了一个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的购物环境;济宁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投入使用,让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宜业宜养 让幸福更有质感
清晨,城市的喧闹渐起。大学生小李走出了“青年驿站”大门。“入住青年驿站,解决了我求职期间短期住宿问题。”小李高兴地说。今年上半年,我市首家“青年驿站”在任城区挂牌成立,正在济宁找工作的小李就顺利入住了。房间明亮宽敞、免费WiFi,同时这里还为入住青年提供人才政策解读、就业信息、生活资讯等综合性服务,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夜幕降临,“人才夜市”也热闹了起来。“这个工作可以,在物业公司当保洁。”在一家物业公司的展位前,两位大姐拿着宣传手册彼此商量着。凉风习习,不少求职者脸上少了一份焦虑,一边散步,一边了解人才需求信息。
这是普通的一天,却在不同的时间里发生着不一样的就业故事,让生活变得温暖动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计。就业稳则收入稳,收入稳则民生安。济宁在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就业的同时,也在积极增加新的就业,牢牢守住就业基本盘,让老百姓把“饭碗”端得更牢。2014年以来,全市实现年均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
2020年7月份,兖州区新驿镇新修建的敬老院正式启用。“热有空调,冷有暖气,有单独的卫生间,洗澡有热水,吃饭有人做,真是太好了。”在敬老院住了十余年的赵玉田老人高兴地说。新敬老院不仅使院区环境实现了大提升,同时也实现了服务水平大升级,为老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服务已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市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把养老服务业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实施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养老设施建设提升、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养老产业扶持培育、养老宜居示范社区建设“五大工程”,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创新建立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用房无偿移交制度,积极培育机构养老,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创新“线上+线下”服务,建设集呼叫服务、养老咨询、安全监护、健康管理、服务监管等为一体的智慧养老平台。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养老设施1232处,其中养老院204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59处、农村幸福院690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1处、社区老年人食堂128处,配置养老床位6.4万张。
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始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牵挂。我市在全省最早建立并落实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城乡特困、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在2020年年底基础上再提高10%,低保等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十七连增”。推行“即时救助”模式,在全省打响“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目前,全市共保障低保及特困人员等各类困难群众33.3万人。
共享共治 让城市更有温度
在2020年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中,济宁市榜上有名,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一份承载在全市人民期盼的荣誉,更是把全市的民生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创城,不仅是城市颜值得到提升,设施更加便民利民,更让人欣喜的是市民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人们在享受着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更加积极融入到身边的生活中去,让济宁这座城市不断充盈的城市温馨与温暖。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任城区观音阁街道后营社区里,居民们支起大桌子,准备好糯米、蜜枣、粽叶等原料,左邻右舍围坐一起包粽子,欢声笑语间和谐的邻里关系让城市更有温度。“我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城市环境越来越漂亮、社区服务越来越贴心、邻里之间越来越和睦、生活越来越舒心。”谈起济宁发生的巨大变化,市民苏大爷不禁连竖拇指,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满足和憧憬。
邻里间的和睦相处,也诠释着济宁人在追求生活美好的同时,崇德向善之风如同春风化雨般深入人们心中。民生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我们身边,也在我们心中。而这也是我市注重靠民惠民,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的结果,既注重民生幸福,更注重顺应民心民意。
一张小茶桌,几张矮板凳,坐着喝茶就能把难题解了、把难事办了,任城区济阳街道柳行社区的“流动茶桌”不仅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小基地”,更是创新基层自治、联系服务群众的“小切口”。
“大家在一起出出主意,小区里也有能人,有的自告奋勇提出意见,最后集思广益,也就把事情给解决了。”柳行社区居民倪玉林说,小区门口的流动茶桌,能把居民们凑在一起,商量解决自己遇到的烦心事,便捷又有效。
共建共治共享,重在一个“共”字。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激发人民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作用,把社会治理变成人民参与的生动实践。楼长制的推行,架起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积极打造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遍地开花”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也在为全市繁荣发展贡献着一份力量……
刘荣是任城区仙营街道巾帼志愿者中的一员,她喜欢用脚步丈量身边的“整洁”,发现问题立即着手解决。“我们小区变得‘齐整美’,小刘功不可没,她帮忙清理卫生死角,搬运楼道和安全通道的垃圾和杂物,干起活来像个女汉子。”一提到刘荣,居民都夸赞她是一名不怕苦、不怕累、热心肠的好姑娘。想刘荣一样,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他们来自于群众,也活跃在群众之中,以一张张温馨的笑脸,一件件暖心的事实,传递着城市的温暖。让济宁变得更加和谐友爱、充满温情,让我市的民生建设有质感也更有温度。
■ 文 / 本报记者 鲍童
摄影 / 本报记者 刘项清 刘建新 杨国庆 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