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环高架

智慧城市

湿地公园

奥体中心

街心花园
“这半年我天天上班都开车上内环高架,从任城大道到太白湖新区十多分钟就到了,一路畅通,这要放在以前至少要跑半个多小时,咱们的城市是越来越畅通、越来越便捷了!”“城区可以休闲娱乐的地方越来越多,市民公园、儿童公园、凤凰台植物园建设的档次很高,我们经常带孩子去玩。”“市文化中心、济宁大剧院、市杂技城等文化‘新地标’全部启用,擦亮了咱们‘孔孟之乡’的文化招牌,让我们市民能够经常浸润在浓郁的文化气息之中。”“停车场、充电桩、卫生间这些公共基础设施越来越多,感觉生活越来越方便了,也让社区、街巷来了个旧貌换新颜。”……
这是大家对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切身感受。今日的济宁日新月异、绚丽多姿、春潮涌动,一个个壮美画卷随处可见,一幕幕城市美景映入眼帘。
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的脚步忙碌而踏实,这座城市面貌变化彰显了惊人的“济宁速度”。特别是2020年11月20日,历经六年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最终以全国第5名、全省第1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光荣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倾注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镌刻着高质量发展的光荣和梦想,见证着济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和辉煌。通过文明城市创建,整座城市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城市形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美誉度、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吸引力、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精致济宁为目标,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任务,市文化中心“一体四馆”和济宁大剧院提升了城市品位,G327改建工程西段、济宁大道西延、大二环等一批骨干路网拉开了主城区框架,火炬路、王母阁路、车站南路3个跨线桥实现了老城区与太白湖新区的快速连接,市民公园、儿童公园、凤凰台公园等填补了主城区大型休闲公园的“空白”,截至今年1月份,新增口袋绿地22处、立体停车场20处,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5年的14.27平方米增长到18.03平方米,城市更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创城让生态更加靓丽。截至今年1月份,兖州区龙湖、高新区十里湖一期、任城区少康湖3个明珠项目完成建设,6个在建明珠项目加速推进,引汶补源水系连通、引泗总干渠、青莲湖湿地等7个生态环配套项目完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3公里进林带、5公里进湿地”的目标正在实现。全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累计完成新造林88.1万亩,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城让幸福更有质感。下决心抓“疏堵保畅”,截至今年1月份,打通125条断头路,建成地下综合管廊40公里、海绵城市115平方公里,快速路网让“堵心路”变成了“顺心路”,全长41公里的内环高架主线全线贯通,标志着济宁城市进入立体化交通时代。大力度整合办公资源,为老城区提供更多公共服务空间,截至今年1月份,维修各类公共设施37.2万余处,改造老旧小区387个,63个口袋公园成为市民“幸福园”,21.4万套棚户区改造让市民住上“幸福楼”,群众有了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幸福感。
“最近我的微信朋友圈被内环高架‘刷爆了’,你看这些航拍的短视频、各个角度拍的内环高架的照片,大家都在转发点赞,都对咱济宁这个大工程赞不绝口,为咱济宁有了这么漂亮壮观的内环高架而骄傲。这高架路一建,也让咱们济宁有了大城市的感觉。”家住任城区的90后小伙子刘子涵给记者看自己的朋友圈。 “内环高架路面平坦、指示清晰,不管是上匝道还是跑起来感觉都非常利索、非常方便。”驾驶员贾女士说。
内环高架项目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由东线宁安大道、南线济宁大道、济水大道、北线任城大道的环线高架路组成,全长41公里,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包括高架路36公里、地面快速路5公里,涵盖互通立交桥4座、出入口匝道26对、横向节点地道1处,跨京杭运河、古运河、洸府河、新兖铁路等重要桥梁10座。施工过程中,多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在内环高架工程建设中大显身手。项目大范围采用了预制拼装技术,该技术是我国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产业化发展的新型施工方向,具有成品质量高、施工速度快、施工专业性强等特点,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
彩虹高架天地宽,坦途铺就幸福来。行驶在如今的济宁,一条条新路大道通衢,一座座“彩虹”凌空飞架,不仅大大提升了出行效率,构建起快速衔接通道,方便了市民群众,更是缩短了时空距离,拉开了城市框架,大大提升了广大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大家发自内心地唱出了“美丽的济宁我的家”。
城市建设的嬗变不仅体现在大项目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也为城市之变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社区、广场、绿地,不经意间发现身边的环境更加靓丽;在车站、医院、公交站点,井然有序成为最美的风景;在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甚至是角角落落,处处干干净净、和和美美……特别是农贸市场的巨大变化,不仅体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生考量,更能反映政府部门精细化、科学化的治理水平。为了告别“脏乱差”,济宁市把“菜篮子”工程与改善民生、优化环境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推进,实现了传统农贸市场向超市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为广大市民营造了一个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的购物环境。如今,农贸市场俨然成为城市新名片,“美净序”也成为购物新体验。在任城区新红星农贸市场,摊位上瓜果蔬菜新鲜水嫩,车辆停放有序,地面干净清爽,买菜的市民络绎不绝。“菜市场的变化忒大了,以前那叫一个‘脏乱差’,再瞧瞧现在,买菜就像逛超市,舒服!”家住任城区阜桥街道红星新村社区的“老济宁”苏阿姨为改造后舒适整洁的市场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如今的济宁,道路更加平整,绿化更加葱茏,空气更加清洁,环境更加优美,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社区小区管理服务等提升行动让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现在济宁的街道干净了、亮丽了,路也更加通畅了;树多了、花艳了;学校、公园、健身休闲场所增加了,灯光亮化让夜色美了,变化太大了……”市民王大爷对此感慨颇深。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我市全面做好城建领域重点工作。按照 “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定位和“一城五区”发展格局,推进老城区、新城区和各功能区联动、协调、互动发展,加快推进建设各功能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完善配套开发区。以济宁城区步入“高铁时代”为契机,加快城市立体交通路网建设,实施主城区内环高架井字形建设,加快实施共青团路北延等城市“连续流”道路建设,联通各功能城区协调发展,拓宽济宁人民生活圈;继续实施断头路打通工程,畅通城市“微循环”;全面加快城区雨污分流建设步伐;结合城区智慧停车平台建设,加快配建相应比例的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和充电基础设施;启动城区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推动城区停车导航、检测、数据分析、收费管理等智慧停车系统一体化,精心打造建筑现代、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生活便利的现代化城区。
■ 文 / 本报记者 孙逊
摄影 / 本报记者 刘项清 刘建新 杨国庆 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