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6

走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1年07月01日

太阳纸业

兖州华勤

曲阜甫林电子

机械化作业

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有不同的经历,作为资源型城市,济宁付出了倍加艰辛的努力,在经济转型的一次次爬坡越坎中,更加坚定和自信,正昂首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

工业立市强支撑

四十多年前,济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设备陈旧简陋,生产工艺落后,多数企业是手工业作坊式的小工厂,企业固定资产过亿元的仅兖州矿务局一家,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在全省处于中后位次。改革开放后,济宁工业发展步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1986年后的十多年间,工业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是经济整体素质上台阶的关键时期。随后,济宁经济逐渐进入全面转型发展的轨道,求创新、引外资、上项目、抓技改,改变了曾经“一煤独大”的局面。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先进制造强市建设,制造业取得较快发展。工业立市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900家、完成营业收入近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5%;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200亿元,太阳纸业新材料产业园、华勤高档轿车轮胎项目一期、鲁抗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省级以上首台套技术装备60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新增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8家、瞪羚企业30家,济宁高新区连续2年被评为国家五星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累计实施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1941项,工业设计中心达到5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5个,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81家、其中省级124家,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6个,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太阳纸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意集团获批国家纺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浩珂矿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化融合不断深化,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居全省第4位,中煤工矿、山推股份等4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级“双创平台”试点示范,国丰机械、珞石科技等16家企业入选省级人工智能试点示范,山推股份等3家企业入选省级5G试点示范企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如意集团“高端面料全流程绿色设计平台建设项目”等4个项目获批国家级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菱花、荣信等16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称号,邹城工业园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荣誉称号,圣阳电源“电动道路用铅酸蓄电池”等8种产品被评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

农业升级固根基

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粮食生产不容松动,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1978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迈向大市场,农业高速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业产业优化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农村经营格局和经营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补齐“三农”领域短板,从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农村改革着手,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更大力度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目前,我市农业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总产480万吨,居全省第四;棉花总产5万吨,占全省四分之一;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到700万吨,居全省第五;瓜果产量100万吨,居全省第三位;淡水产品总产27万吨,居全省第一;一批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品牌企业产品纳入省知名品牌名录。

农业科技强力支撑。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11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4个,设立多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与中国农科院共同建设“黄淮海现代农业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创建“土壤障碍因子修复工作室”,规模以上种子企业达到40家,具备育种创新能力的19家。绿色农业发展遍布希望的田野。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量逐年下降,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到794.6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12.7万亩,实施多个中央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创建成功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资格。农村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全市建成益农信息社站点实现村级全覆盖,累计建成智慧农业应用基地21个,运用物联网技术装备的规模生产基地88个,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到35.8亿元。农业机械化提供强大动力。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6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5%,10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县,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达到191个,建成多个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省级分中心田间物联网监测点,争取4个国家或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建成嘉祥国家良种繁育基地、圣丰高蛋白大豆育种研究嘉祥创新基地、鱼台县棉花轻简化育苗示范工程等项目。大力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平台。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和省级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主力军。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05家,农民合作社近两万家,家庭农场、市级以上示范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近万个。

科技创新激活力

高新技术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创新成为我市经济转型、提质增效的重要发力点。我市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为促进经济提升显效、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7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2项、省重大创新工程68项,一批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获得突破,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实现产业化,累计为全市新增产值超过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增长。重点围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实施高企培育计划,采取梯队培育、政策引导等措施,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到503家。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健全完善。至“十三五”末,全市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77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全覆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更加完善,总计建有100多家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农科驿站,市级财政累计支持科技平台和基地建设经费达3.2亿;成立省内首家实体运作的地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45家、创新创业共同体20个,其中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区域创新和园区建设持续优化加强。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高效传动与智能铲运机械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装备制造业绿色化纳入省高端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邹城智能矿用装备、梁山专用汽车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全市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达到7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县区全覆盖,数量居全省第一位。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3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9个合作平台,建有院士工作站23家,先后引进院士57位,技术成果交易额从“十二五”末的11.2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0余亿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突破。“十三五”期间,市科技部门共推荐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人选近50人,选派44名工业特派员深入企业开展服务,济宁高新区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全市人民接续奋斗,探索出一条具有济宁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至“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94.3亿元、年均增长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8%。在大幅减税降费的情况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11.8亿元、年均增长3.7%。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0%、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4.9%、5.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新增2468.3亿元、203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1.7∶39.2∶49.1,服务业占比提高5.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10.9个百分点,辰欣药业、东宏管业、联诚精密制造等5家企业主板上市,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十四五”规划刚刚开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走得更快更坚实。

■ 文 / 本报记者 郝明雷

摄影 / 本报记者 刘项清 刘建新 杨国庆 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