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汶上县 以“四聚焦”打通基层 未保工作“最后一公里”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1年07月01日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 王慎乾 付善奎)“小伙伴们,首先请你环视一下自己的四周,确定自己是否安全。好的,接下来请你想象如下情境:假设某天你走在路上,突然一个魔法师抓住了你,把你塞进一把有魔法的壶里!这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呢?请你随着内心,把它画在这张大白纸上吧……”5月30日上午10时许,在汶上县郭仓镇李官集村的留守儿童之家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绘画心理技术导师任彩霞正组织10余名青少年儿童开展一场名为“面对挫折、认识自我、培养自信”的“绘画心理魔法壶”游戏。通过这一游戏,能对未成年人面对困境时的情绪反应、心态和行动模式进行检测,使其实现自我觉察,帮助老师和家长了解他的抗挫能力。

构建村级“关爱儿童之家”,为未成年人提供注入心理疏导、监护指导等精准保护服务,这只是该县高质量打造基层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据悉,汶上县现有未成年人近19万,近年来,汶上县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聚焦未成年人需求,高质量打造了未保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未保工作水平。首先聚焦体系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未保的领导机制,构筑未保中心、未保工作站、儿童之家“三级平台”,充实县级未保专职人员、镇级儿童督导员、村级儿童主任三支队伍378人,建立议事协调、个案会商、考核奖惩三项机制,开通了未保服务热线,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其次聚焦系统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积极强化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层层压实三级未保责任,细化35个职能部门未保职责,整合部门资源,发挥工作载体、资源链接、转介服务等功能作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共同撑起一片蓝天。再次聚焦分类保障,提升关爱水平。依托县未保中心,建立主动发现报告机制、临时监护服务机制。分类建档,引入专业力量,为1648名困境未成年人提供生活保障、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家庭教育、监护指导等精准保护服务,实现阳光关爱一个都不能少。最后聚焦友好环境,引导多元参与。扎实推进未保法宣传工作,开展送法“十进”活动,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全媒体宣传活动,营造儿童友好环境氛围。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大力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特色化、精准化、常态化服务。鼓励志愿者参与,建立“1+1+2+N”模式,开展精准结对帮扶,助力关爱保护。家庭、学校、社会共筑关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