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旭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造成冲击。现代工业如同一台齿轮精密咬合的机器,漫长的上下游供应链损失任何一环都会造成运转的停滞。
“战疫”胜利建立在坚实的物资基础之上。作为工农业大市,济宁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建立工作专班,根据行业不同特点分析研判,有序推进。讲政策、送服务、解难题,无数个“驻厂员”进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帮助企业建立信心,复工复产、稳产达产。在确保社会生产平稳的基础上,我市保春耕、促就业,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主要经济指标逐月企稳向好。通过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等,帮扶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动能转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培育产业集群等,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今年上半年,我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21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一批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梁山县二手车出口额居全国10个试点城市首位,金乡大蒜出口同比增长88%,鱼台大米制品时隔8年重返欧盟市场,脱水蔬菜制品新增20多个出口国家,出口量同比增长60%以上。
生产不停歇 为“战疫”筑坚实基础
作为我市在2月份新增的唯一一家医用口罩生产企业负责人,王金龙对济宁在“战疫”的紧张时刻依然能够保持政府高效运转、帮助企业成功达产感到有些惊讶。从接洽、到选址、到建起800平方米的无菌生产车间、再到顺利拿到批号,康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只用了26天。到3月上旬,这家坐落在汶上县商贸物流园区的新生企业已经布置好9条生产线,日产普通防护口罩和医用口罩50万片以上,产品供应济宁及周边市场,对抗击疫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康泽医疗具有医用口罩生产能力,对抗击疫情意义重大,我们也下定决心排除一切困难,帮助企业尽快投产。”汶上县商贸物流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月20日企业恢复施工开始,各级部门就为项目建设开辟了绿色通道:外地施工队伍无法到达,政府就近组织建筑工人;建筑材料难以运输,政府积极协调办理同行证;施工用的混凝土找不到货源,政府协调本地企业生产……有了如此强大的后盾,建筑队伍和企业技术人员得以进行封闭施工,项目几乎是以24小时不停歇的速度向前迈进。
康泽医疗的故事是我市复工复产、全力保供的一个缩影。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济宁市落实重点项目复工包保责任制,深化疫情防控期间问题闭环解决机制,实行一项目一策、跟踪督办、清单管理;完善省市县三级发改部门联动机制,强化跨层级服务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开设防疫期间7712345复工复产政策咨询和问题解决专线,派驻专人24小时在线答疑指导,打造全天候复工服务协同办理平台;对所有规上企业建立“一对一”联络员联系服务机制,为1959家企业选派425名金融辅导员,送政策、送服务,实现了由“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的转变;执行项目复工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复工情况,靠前服务。保证物资流通和生产节奏,使社会生产保持活力,保障防疫工作的物资动能。得益于强大的统筹保障能力,疫情期间,我市社会生产组织有序,物价水平保持平稳。
“作为高新技术型产业园区,驻地企业中有着众多的产业龙头,上游产业链长是我们的突出特点,受到疫情的影响也更大。”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董升平告诉记者,早在疫情爆发之初,园区就同步成立了复工复产领导小组,本着早谋划、早准备、早进行的原则,从2月14日开始组织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协调企业解决员工上岗、物流运输、外地员工复岗等难题。从园区管理层抽调50多人进驻企业,实时调度汇总企业在物料、运输、资金等方面压力,为企业发放5000多个运输通行证,保证原料进的来、产品出的去,把对企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外贸型企业,园区帮助协调开辟国内市场,保障企业生产线维持运转、产业工人不流失。
以重点园区、龙头企业为先导,济宁开展推进重大项目复工专项行动,密切跟踪掌握全市85个省级重点项目、503家规上服务业企业、316个新旧动能转换市库项目每日复工进展、返岗人员、问题困难等,及时回应项目诉求,帮助企业早解决、早复工。利用云视讯视频系统,成功举办2020年“四个一批”项目建设攻坚一季度集中开工仪式,加快实施“重点工作攻坚年”“项目落实年”,以实际行动鼓舞全市上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大战役。
春耕不误时
为粮食安全筑坚固屏障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压仓石。在疫情防控战的关键期,也正是春耕备播的农时。保障春耕,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方面是严控疫情的要求,一方面是农时不等人的现实处境,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
“体温36.7,可以外出干活,记得戴好口罩,疫情还没结束。”这是2月25日早上8点在鱼台县王庙镇袁庄村值班点发生的一幕,值班人员正对去大奚村务工的刘传美体温测量登记。
大奚村是菌菇种植大村,在2月份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候,正是木耳种植的关键期,这下可愁坏了种植大户奚志彬:大家居家防疫不出门,自己所需的200多名工人去哪儿找?就在他发愁时,大奚村党支部书记郑辉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镇里开通了绿色通道,保障农业用工需求,不耽误木耳种植。为保障农业生产,王庙镇对全镇复工需求进行了统计,组织周边村庄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健康摸排登记,建立复工人员台账,并协调周边村庄防控卡扣对农业务工人员发放绿色通行证,保证不误农时。
锚定农业生产,保障春耕备播。2月10日,济宁市农村农业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农业生产安全操作导则》,要求各县市区做好农事生产的技术服务、农资购销、农田作业、农事要点等问题,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农业生产工作。市财政提前下拨强农惠农资金近3.3亿元,为春耕备播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持。
从线下到线上,各县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电话、微信、图片、视频等手段,为群众开展在线培训、服务指导和问题答疑。在做好疫情防控和人员隔离的前提下,各村党支部、包村人员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帮助留观农户和防疫执勤人员开展春耕备播工作,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类农资是保障春耕顺利进行的物资基础。为减少群众在外出采购农资时感染风险、减少人员流动,各县区统筹辖区各农资服务网点,倡导错时分散购买,协调农资调运、预订配送、质量监管等信息,鼓励农资经营单位通过微信、网络、电话等渠道开展“点对点”销售,农资配送到村到户,早减少交叉路径的同时,满足群众春耕所需。
在金乡县司马镇,一支由农技人员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技术支持;在嘉祥县梁宝寺镇,得益于标准化畜牧养殖园区建设,全镇5月份生猪存栏量达到1.3万头,比去年同期还高出30%;在鱼台县罗屯镇,镇村两级党组织和党员打通销售渠道,为村集体增收4万多元……
渠道不放松
为社会发展筑稳定防线
如果说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压仓石,那么就业就是社会经济的稳定剂。我市把“保居民就业”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为6316家企业发放援企稳岗补贴1.12亿元、惠及职工37.57万人,为2.14万家企业减免社会保险费12.03亿元,让12.53万名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真没想到,出来遛弯的功夫正赶上招聘会,一下就把找工作的问题给解决了。” 家住金乡街道花园小区的杨秀丽显得格外高兴,虽然工作地点是在比较远的化雨镇,但公司提供班车和餐补,工资和福利待遇也都让她感到满意:“人真是不少,我刚刚还听见有人说也找着工作了。”6月25日晚上的这场招聘会集合了线上、线下和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短短3个小时的时间,线下招聘就吸引了2000余名求职者,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30人次;线上观看1万人,咨询、投递简历1176人。
2月10日以来,济宁市举办“战疫情、保复工”2020年“春风行动”网络招聘服务月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发布企业岗位需求,积极引导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和求职者通过互联网实现供需对接。同时,利用数据比对匹配,向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向”精准推送岗位信息,有效提高求职招聘的效率。坚持“停课不停训”,大力开展“互联网+培训”,按照5元/学时的标准给予就业重点群体生活费补贴,让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成为疫情期间农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提升素质和技能水平的一种新模式。
■本版图片摄影 杨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