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城区观音阁街道退役军人自发加入到社区党员先锋队,在社区疫情防控中摸排人口情况.

1月27日上午,阜桥街道红星新村社区工作人员一早到岗,在红星小区南门出道路值班,禁止外来人员车辆进入小区。有工作人员手持体温计,对每位进入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

2月5日,红星西路派出所民警在金城街道西孟社区开展社区随访工作。

济宁公交公司对公交车进行消毒。

3月17日,任城区喻屯镇丁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志愿者村口值守防控。
本报记者 武旭
“给大家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在小楼社区的防疫工作中,从大家身上体现出了强烈的担当、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力量,每位参与者在关键的时候都能够站出来、顶上去,打造了我们防疫的坚固防线。”在汶上县中都街道小楼社区“战疫一线、党员担当”主题党日活动上,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市派汶上一组“四进”工作组组长佀传周说。
行走的一面旗帜、流动的战斗堡垒。在人民需要的时刻,“党员”的名字更加闪耀。几乎在一夜之间,无数个帐篷出现在社区街道、乡村田间,构筑起一道道防线。飘扬的党旗下,党员带头“打冲锋”,志愿者、网格员、热心市民们拧成了一股绳,共同构筑成“抗疫”胜利的钢铁洪流。
万众一心共筑坚强防线
1月24日是除夕,正在微山县老家过年的李佳宸接到队里的电话:全体公安民警进入战时状态,立即返回工作岗位。 “防疫的关键时期,同事们都在坚守一线,身为一名党员,我也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大家并肩战斗。”李佳宸说道。回到办公室,她马上进入了工作状态。作为济宁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治安管理大队的一名内勤民警,她负责熟悉疫情防控社会随访组工作专班工作情况及济宁经开区检查卡点驻勤工作,做好数据的统计、汇总;及时进行通知的上传下达,为落实核查随访、早期控制疫情赢得了宝贵时间;分发局里配发的口罩、酒精、喷壶、手套等医疗物资,在大家不分昼夜连轴转时,尽全力为大家提供后勤保障和疫情防控宣传工作。
李佳宸是 “双警家庭”,丈夫也是一名警察,除夕夜忙于烟花爆竹全面禁放工作还未归家。奶奶和婆婆的身体不好,都需要人照顾,自己的宝宝只有8个月大,正是需要人的时候。一边是家庭的实际情况,另一边是严峻的防疫形式,这时候,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给了她巨大的鼓励:“我跟家里人一说情况,他们都支持我返回岗位,说这正是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个人的困难好克服。”
一条条防控疫情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迅速在全县扩散,一个个志愿者接力当上了网上宣讲主播,一系列公益广告让群众深透了解防疫知识。在鱼台,百余名宣讲员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网上力量。青年志愿者刘虎除了录制小视频宣传防疫知识外,还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发布免费赠送防疫物品的信息,然后把物品放到车里。市民领取的时候,他在楼上遥控打开车门,做到了不接触、不聚集。“我们不但要宣传好防疫知识,还要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倡导不聚集的要求。”刘虎说,他已将自己库存的75瓶84消毒液、240副口罩免费赠送给需要的群众。
在经开区,“80后”校长杜丽君带领值班老师整理打扫校园及办公区域卫生,对校园进行消毒防控;在鱼台县,县人民医院98名党员按下红手印,主动参与救治工作;在金乡县,退伍军人孟程攀战斗防控一线,组织援鄂工作……
从乡村到城市
旗帜飘扬凝结胜利信念
“我们搭建了帐篷,组织村干部、党员和志愿者组成防疫防控队,分组在防控点进行24小时的防控作业,也取得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1月29日,记者见到王伟时,他正在南张街道于家村村口的防控点值班,测量体温、喷洒消毒液、人员信息登记、发放防疫宣传材料,一套作业流程下来,一位回村的村民才得以放行。“现在我们严格执行标准,确保村民人人知晓疫情知识, 严密防控阻断疫情传播。”
对身为南张街道武装部副部长的他来说,这个春节注定难忘:节前,父亲突然病重住院,正在照顾父亲的他接到了疫情防控命令,需要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而自己的弟弟王旭是南张街道大王村的村主任,同样要坚守在疫情防控岗位上。本应守在父亲身边尽孝的兄弟俩只等暂时放下家事,奔赴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照顾父亲的重担几乎全都落在了年迈的母亲身上。从早上7点多于家村防控点值班,到晚上6点多安排好夜间工作回到家里,工作十多个小时的王伟这才有机会到医院看望父亲:“我相信父亲也会支持我的决定,我们爷仨都是党员,也都是退伍军人,国事为重这四个字的分量始终在肩上。”
和哥哥王伟一样,在距离于家村几公里之外的南张街道大王村,身为村主任的王旭也正坚守在村口的防控点上。他告诉记者,村里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志愿者组成了防控处置小组,轮流在防控点上执勤,保证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防控工作。“我作为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现在防疫工作需要,只能先把家里的事放一边。”
在“战疫”的一线,任城区济阳街道运河社区党委书记陶红被夹在了一个颇为尴尬的位置,自己居住的小区因为出现确诊患者而进行了封闭,坚守在社区抗疫一线的她有家不能回,干脆把“家”安在了社区服务中心的办公室:“每隔两天我就回娘家拿两件换洗衣服再赶回社区,大家都在一线,我也得克服困难。”
作为老旧小区,运河社区的老人多、感染风险大,特别邻近小区出现确诊患者后,整个社区的氛围骤然有些紧张。自疫情发生,运河社区连夜修建了隔离栏、设置了防控点,一支由党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网格员组成的抗疫大网已经织就,这也给了陶红强大的信心:“所有人都在一线,不管是党员还是普通群众,都汇聚在同一面旗帜下,大家劲往一块使,没啥困难克服不了。”
从济宁到武汉
同心携手铸就壮丽篇章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有这样一群蓝色的身影,他们活跃在“战疫”一线,输送物资、集中消杀……作为一支民间专业公益救援力量,在活跃在武汉大街小巷的“蓝天救援队”志愿者中,闪耀着一抹“济宁蓝”。
“根据中华慈善总会的征召,需要有医疗知识和仓库管理经验的志愿者,我正好符合条件,很快就报了名。”王勖是济宁蓝天救援队首批奔赴武汉的志愿者。2月7日下午,王勖和11名队友们带好防护物资,从济宁驾车前往武汉。星夜兼程,在经过12小时的长途跋涉后,王勖和队友们到达武汉天河机场附近的驻地。“从进入湖北省境内开始,就能感觉到气氛有些紧张了。到了武汉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车窗外是凌晨的武汉街道,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繁华城市变得沉默而安静。
此时的天河机场,来自国内国际的各类防疫物资已经堆积如山,正等待着被送往抗疫一线。简单安顿之后,王勖和队友们就投入到了分发物资的工作中。志愿者们7人一组,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组平均要搬运30吨左右的物资,这对于志愿者们的体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线在等着这些物资,我们多运一些,一线的压力就小一点,没人喊累。”王勖告诉记者,物资分配工作大概持续了一个星期,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轮班倒,始终保持三四百人在岗的规模。随着物资分配系统的理顺,志愿者们的工作开始转向武汉城区的集中消杀。
戴好口罩、护目镜,王勖扛起弥雾器走进武汉的街道,开始进行集中消杀工作。这种个人背负的消杀设备有着强大的功率和良好的雾化性能,以及30多斤的重量。“一些出现确诊患者的重点区域,要求我们严密做好个人防护,反复进行消杀,体力消耗确实比较大。”王勖说,在武汉,除了辛勤的汗水,还有感动的瞬间:“有好多次,我们在运送物资和进行消杀工作时,看到居家防疫的武汉市民对我们竖起大拇指。”
2月20日,在武汉经历了半个月的志愿服务后,王勖和队友们回到济宁,在经历了14天的集中隔离后回到家里。回望那段战斗在抗疫一线的时光,王勖说,在他心里参与这场宏大“战疫”的每个人都是英雄:“就像在社区、村居防控点上的志愿者一样,包括居家防疫的普通市民,大家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能够控制疫情的关键。”
除了派出两批队员奔赴武汉外,蓝天救援队的留守队员也积极投身到“战疫”中来。
自1月29日,蓝天救援开始在济宁城区重点区域、居民小区执行消杀,到3月21日主城区集中消杀工作基本结束,他们先后出动1800余人次,消杀范围涉及到主城区4个街道、几十个社区和数百个居民小区。“到3月上旬,我们开始为复学复课做准备,先后对86所学校和125家幼儿园进行了集中消杀。”王焕永告诉记者。
■本版图片摄影 杨国庆 王仰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