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王盼盼)作为“任子故里”,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深植儒家文化根基,以阵地建设为骨架、文化传承为血脉、文明实践为经络,走出一条“文化铸魂、实践赋能、共建共享”的发展路径,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文明新风“树”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
打造文化服务 “零距离”
街道以“1+5+N”服务矩阵为核心,构建全域覆盖的文化服务体系。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枢纽,串联5个村级实践站与汉文化博物馆资源,打造“儒风汉韵 德润廿街”文明实践展示带,将文化服务延伸至群众身边。在村居角落,67个文明实践家庭站、18个文明实践广场与乡村记忆馆、振兴馆相映成趣,大屯村更是建成儒韵亭、家训广场等文化景观,让村民“在家门口享服务、下楼就有文化场”。
激活本土底蕴 “生命力”
依托深厚文化根基,街道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氛围营造上,主干道“君子墙”、家风家训长廊图文并茂展现儒家精髓,乡村墙绘让居民抬头学礼。在活态传承上,“儒学讲师团”用方言解读《论语》,大屯村儒学讲堂获评“济宁市典范性儒学讲堂”,拓片体验、手工纸翻花制作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市级非遗“山东落子”传承人王纪雷创作《厚养薄葬新风尚》等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文明理念。
构建文明共建 “新格局”
街道将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文化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创新推行“美德信用积分”制度,每年列支百万元专项资金,通过“信用+健康保障”“信用+股权激励”等措施,带动3000余人次参与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惠及群众1.2万余人。选树“信用美德之星”“孝老爱亲模范”等典型28名,通过故事分享会传递榜样力量。同时,依托红白理事会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今年已引导12户居民简化婚丧流程,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拓宽文化惠民 “致富路”
街道以文化为纽带,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大屯村整合生态与文化资源,打造集观光、休闲、手作于一体的文创旅游项目,节假日研学游与骑行体验吸引众多游客到访。“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贯穿全年,端午手工、春节义诊等活动兼具文化味与烟火气,既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也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