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上下学时段,校门口车辆穿梭、行人如织,机动车与“三小车辆”交织停放,短短十几分钟的拥堵,让家长、市民与学生备受困扰。这一“潮汐式”拥堵现象,在济宁多所学校周边都有存在。近期,记者历时多日,走访任城实验小学、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济宁市第十三中学等8所学校,通过蹲点观察、街头采访、对话部门负责人等方式,探寻拥堵症结,记录多方协同治理的尝试与进展。
【现场蹲点】
15分钟拥堵“窗口期”
校门口的“行路难”
10月21日17时,距离放学还有20分钟,任城实验小学门前的建设路已显“热闹”。这条路是双向六车道,最东侧的车道上,数十辆电动三轮、四轮车沿着路沿石“排起长队”,还有部分机动车停在紧邻的车道上。东侧半幅道路仅剩一条车道供社会车辆通行,车速明显放缓。“不少孩子由家中老人来接,而一半以上的老人是骑电动三轮车来的,车大数量还多,晚了就不好停了。”家长王女士无奈地说,天气暖和时尽量骑电动自行车接送,但天气越来越冷,却不得不开车接送。
17时40分放学铃声响起,数百名学生涌出校门,路边瞬间形成人潮。部分家长不顾车流,将车骑到车道中间喊孩子;个别私家车在行车道急停让孩子上车,后方车辆来不及刹车,纷纷鸣笛,车流瞬时停滞。直至17时55分,最后一批接送车辆驶离,道路才恢复畅通。在此期间,执勤交警刘警官来回穿梭,哨声不断:“路中间设了可移动式红绿灯,若家长、接送车辆不占用斑马线等关键车道,交通能好一些。”
10月23日7时20分,济宁市第十三中学上学早高峰,洸河路非机动车道内,电动车、三轮车密密麻麻,通道堵塞,部分车辆比肩停放在人行道上,行人只能踩路沿石通过。“电动车停不进非机动车道,只能挤在路边,不然就迟到了。上次有家长抢位置,把电动车横在路中间,后面堵了一串车,吵了半天没人让。”送孙子上学的张大爷推着电动自行车在车流中挪动。
7时35分左右,初中学生均已入校,路边车辆驶离,非机动车道才恢复通行。然而,东侧的小学刚刚迎来上学高峰。
“十三中、附小两所学校相距较近,学生人数众多,多数家长提前等候放学,车辆随意停放,占用通行空间,对主干道行驶效率影响显而易见。”一附近商铺经营者感慨说。
建在新城区的新校区周边同样存在“潮汐式”拥堵现象。23日17时50分,济宁市实验初中任和校区外,东起任顺路西至琵琶山路,接送车辆沿任和路南北两侧一字排开。“任和路本就窄,一些车辆乱停放,有的直接停在了十字路口。路很难走,有次着急接孩子,蹭到电动车赔了几百块,现在想起来都提心吊胆。”市民张女士无奈地说。记者驱车从任和路西行向南拐至琵琶山路,发现几十辆机动车停在琵琶山路机动车道上,西半幅4条车道就被占了2条。
节假日前夕拥堵更严重。市民崔先生回忆,国庆前夕,济宁海达行知学校周边孟子大道与海川路交叉口,双向六车道交通近乎“瘫痪”。接送车辆停在道路中间,东西向车流停滞,喇叭声不断。“下雨天和节假日最可怕,接孩子的车比平时多一倍,人行道都被占了,孩子在车缝里走,我得一直牵着他,生怕被碰到。”崔先生说。
【深度追问】
为何出现“短时拥堵”
又为何屡治难消
据了解,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任城勤务大队曾对辖区部分学校周边进行调查。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校园周边拥堵看似10至15分钟的短时问题,实则受出行方式、时间重叠、设施短板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
从交通流量看,各学校学生规模大,接送车流基数大,上下学时段与城市早晚高峰重合,放学集中在17时至19时,社会车流与接送车流叠加,道路通行负荷骤增。车辆停放方面,多数家长提前抵达,车辆随意停在道边或路口,部分车辆长时间滞留,进一步挤占通行空间。道路硬件与配套设施不足,部分道路窄、路口空间有限,个别学校周边无专用停车场,无法满足高峰停放与通行需求。此外,学校周边交通节点间距近,车流、人流干扰易形成“连锁拥堵”,车辆随意掉头也影响秩序。
城市规划与教育资源布局衔接不足,也加剧了拥堵。老城区学校建校早,周边道路较窄,难以应对短时通行负荷骤增;新城区学校道路条件较好,但配套停车场、临时停靠区不足,接送车辆只能占用道路资源。
助学公交推广后,部分学生选择乘坐,但利用率不高。“单趟平均拉十余人,一天总共也就能拉二十几人。”太白路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助学公交驾驶员张师傅说。记者进一步采访发现,部分家长不选公交的原因在于发车时间与放学时间不匹配、站点离小区远、怕孩子独自乘车不安全等问题,还有家长认为自驾能节省孩子时间。
【破题实践】
多方协同“组合拳”
从“堵”到“疏”的尝试
学校: “错时放学+安全教育”源头减压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通过“1530+”安全体系(每日1分钟、每周5分钟、节假日30分钟)向学生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实行“错时放学”,低年级16时30分、高年级17时离校,开放双校门分流,还安排班主任提前告知家长接送时间,避免提前聚集。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太白路校区建立“警校联动”机制,老师、保安与交警共同维护秩序,在家长群发文明接送倡议,定期分享拥堵案例,引导规范停车、错峰接送。
交警: “护学岗+动态调控”有序引导
交警部门“一校一策”,在任城实验小学等重点学校设“护学岗”,上下学时段定点执勤,规范车辆“即停即走”,劝离长时间停留车辆;济宁市第十三中学实行“错时勤务”,巡逻至19时20分,覆盖晚高峰。同时,动态调控交通信号,延长浣笔泉路口绿灯时间,在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红星校区南门设交通锥桶分隔车道,明确车道分隔,严禁车辆随意调头,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交警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发布校园周边交通预警,提醒市民避堵。
城管: 规范非机动车停放协助疏导
济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执法监察三大队女子中队,在红星路与建设路路口周边设“助学岗”,划设“非机动车临时停放区”并设指示牌,引导车辆“对号入座”。高峰时段上岗协助指挥交通、劝导非机动车有序停放,规范沿街商户经营秩序,并进行常态化管理。对随意停放车辆的家长,执法人员耐心劝导,协助其移车至指定区域。
社会: 多方参与凝聚治理合力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周边所在任城区阜桥街道、仙营街道部分社区,组织志愿者上下学时段协助引导车辆停放、护送学生过马路,还协调周边商超、写字楼等在高峰时段开放临时停车位。
不少家长响应倡议。任城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张先生说:“现在骑电动车接孩子,提前10分钟到,停在指定区域,不堵路还能快速接到孩子。”部分家长自发组建“家长护学群”,提醒避堵路段、规范停车。交警呼吁,家长可依天气、路况选择便捷出行方式,规范停车,共筑畅通环境。
【记者手记】
校园周边“潮汐堵”,看似短时交通问题,实则关乎民生福祉与城市治理精度。从“一校一策”疏导,到部门联动响应,再到社区力量补位,各方正用多元举措破解难题。
要彻底打通“民生通道”,需超越短期应对,唯有精准治理、长期发力、形成合力,才能让校园周边道路真正畅通,让家长放心、市民舒心。
市民反映绿化带豁口被封 安全与便利如何取舍?
“洸河路路北关爱桥下东侧的绿化带,之前有个豁口,开车送孩子的家长能在这儿停放,孩子下车就近上桥,多方便,怎么突然就种上绿植了?”近日,一些学生家长向本报党报热线2349995反映,希望相关部门给出明确说法。
市民在来电中表示,此前接送车辆沿绿化带停放,孩子从豁口穿过绿化带,与高架桥的直线距离较近。还有执法人员在此引导,秩序较好,家长也放心。现在此处补植封堵,接送车辆需停放在东侧50米左右的路口,而该处路口距公交车站很近,车辆容易拥堵。还有不少机动车直接开进非机动车道,这样安全隐患、拥堵几率岂不是更大?
接到市民反映后,记者前往现场实地探访。在关爱桥下,洸河路北侧绿化带区域,记者看到,封堵豁口的绿植高度明显低于周边绿植。据附近居民介绍,此前这里确实有一个豁口,也是孩子们踩踏出来的一条路,后来被铺上了地砖,就成了一条跨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捷径”。今年秋季开学前,这里的地砖被拆除,还补植了绿植,原本可供行人临时通行的豁口已被完全覆盖。
为何要封堵这个豁口?“我们接到相关文件,才对绿化带进行补植。”市市政园林养护中心工作人员拿出一份由济宁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任城勤务大队发至养护中心的《工作提醒函》,文件指出:“洸河路关爱桥的东侧机非隔离带绿篱内留了一个出入口,上学和放学时段有许多小学生在这个口穿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建议贵单位用绿植封闭该出入口。”
随后,记者又与济宁学院附属小学、任城勤务大队取得联系。“这个豁口位于两个十字路口中间,长期处于开放状态。除了上下学时段有人引导,其他时间没有专人值守。之前就有学生从豁口处闯出,险些与非机动车碰撞,存在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对校方的顾虑,任城勤务大队充分考量,经研判认为此处确实存在较高安全风险,遂协调园林部门对豁口进行补植,从源头消除隐患。“封堵后,因‘豁口’造成的安全隐患已彻底消除。”任城勤务大队副大队长史小刚介绍,为尽可能保障学生便利出行,交警部门已在豁口东侧约50米处的非机动车道上,施划了人行横道斑马线,并在人行道地面标注“学生通道”标识,在斑马线东侧设置了“限速5公里/小时”的交通标志。同时,安排警力在高峰时段加强巡查,引导行人、车辆规范通行。
“校园周边交通安全事关万千家庭,每一项措施的实施,理应以市民需求为根本,建立在充分、客观的调研之上。安全始终是第一位,但是否有兼顾安全与便利的更优方案?”了解封堵原因后,该市民说。
对封堵问题,报纸前的您怎么看?欢迎拨打本报党报热线2349995,或发送邮件至邮箱minsheng2349995@126.com,分享您的观点与想法,共同为优化城市出行环境出谋划策。
“随手志愿”进行时 “银龄”护学暖童心
近日,记者到社区走访发现,在学校门口、十字路口等,常有穿着红色马甲的老年人穿行。他们协助疏导交通,护送学生过马路,以温和的笑容迎接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年过六旬的李保茹就是其中一员,她已在护学的志愿服务岗上坚守了十余载。“我们参与‘银龄’护学的志愿者们都是退休的老人,平时闲来无事,就是想为孩子们多做些事情。”李阿姨笑着说,每天看到孩子们平安进出校园,听到那声“谢谢奶奶”,心里就特别踏实。
李阿姨口中的“银龄”护学,正是由市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策划发起,由“圣地银龄”幸福阳光志愿服务队领办实施的“银龄”护学志愿服务项目,旨在引导广大老同志“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服务百姓民生。
“每到上下学高峰,他们准时到岗,在车流中护送孩子过马路,劝说家长规范停车,帮孩子扶正书包肩带、叮嘱安全。”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有关负责人感慨,十多年寒来暑往,他们风雨无阻,用蹒跚却坚定的脚步,为孩子们筑起安全屏障。
据了解,这支护学队伍的老人们平均年龄62岁,成员多是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幸福爷爷”“阳光奶奶”。截至目前,队伍已累计护送学生2000余次,让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日渐通畅,“安全”二字深植家长与孩子心中。
“银龄”护学在于交通疏导,也在于将护学岗变成“移动课堂”:结合经历讲红色故事,教孩子识别交通标识、防范诈骗;遇到孩子打闹,老教师们温和说教,播撒文明种子。“银龄”善举还引发连锁反应。一次突降大雨,志愿者撑伞护学,沿街商铺敞开大门邀家长避雨,年轻家长也主动加入维持秩序。“那一刻我明白,安全是全社会的事。”李阿姨的话道出深层意义——“银龄”护学如微光,点燃更多人的志愿热情。如今,志愿者们还随手摆正共享单车、为行人指路,用小善举为城市文明加分。
记者了解到,市委社会工作部常态化开展“随手志愿”主题活动,动员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银龄”护学正是推动志愿服务嵌入基层治理、融入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自2022年“银龄”护学志愿服务项目启动,“银龄”护学累计服务1.68万小时,带动200多名市民参与。市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将进一步扩建队伍、搭建平台、表扬先进,不断扩大示范效应,用爱与责任护航“朝阳”成长。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琨 鲍童 杜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