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生命防线的守护者 ——济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生死时速”与温暖守护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5年10月28日

■通讯员 孙道如 文旭

在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济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的院区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科室:这里的灯光 24 小时不熄,这里的脚步永远匆忙,这里是与死神博弈的 “战场”,也是无数危重患者重获新生的 “希望之地”—— 它就是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从 2009 年成立至今,这个年轻的科室历经十余年发展,已从最初的 “蹒跚起步” 成长为拥有先进设备、精湛技术、专业团队的 “生命守护者”。一面面绣着大字的锦旗,不仅承载着患者与家属的感激,更记录着科室医护人员与病魔较量的无数个 “生死瞬间”。

生死时速:48小时的“生命接力”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在我们一家人最无助的时候,是你们的积极治疗,悉心照顾,让我们战胜了病魔,这份恩情我们会永远记在心里。” 春节假日期间,当 85 岁的急性左心衰合并多器官衰竭患者康复出院时,家属紧紧握住重症医学科主任孙贵中的手,激动得声音哽咽。

时间回到患者入院当天,这位高龄老人因非 ST 段抬高心梗引发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还诱发了急性肝衰、肾衰竭,出现严重酸中毒、无尿症状,中心静脉压(CVP) 高达 22cmH2O,生命体征濒临崩溃。“情况紧急,时间就是生命,必须立刻启动CRRT(持续血液滤过)治疗!” 在接下来的 24 小时里,医护人员全程守在设备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成功为患者脱水 12000ml;随后又经过 48 小时的重症监护,老人的肝功、心脏指标逐渐好转,最终转危为安。

这样的 “生死救援”,在重症医学科早已是常态。不久前,一名脑出血合并天幕疝的老年男性患者被紧急送医,入院时已陷入昏迷并频繁抽搐,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天幕疝作为颅内出血中病情进展最快、脑疝发生率最高的类型,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术前可移动 CT 为患者快速定位颅内血肿,避免了往返 CT 室的风险;外科主任苏作富带领团队成功完成医院首例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重症医学科主任孙贵中又牵头启动多学科联合诊疗,通过精准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抗感染治疗和呼吸支持,医护团队日夜坚守,最终让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意识,复查影像显示病情显著好转。

“大夫,我知道你们在救我的命,现在你让我怎么做,我都会配合。” 这是一位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抢救时对医护人员说的话。当晚,该患者因突发呕血 800ml、伴柏油样便超 1000g 被 120 急救车送入 ICU,入院时已呈失血性休克状态,血压骤降至 80/50mmHg,心率120 次/分。接到值班医生电话的孙贵中,来不及跟家人解释便匆忙赶往医院。经过48 小时的多学科联合抢救,最终成功止血,让患者血压回升、病情平稳。“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这一刻有了最生动的诠释。

硬核实力:从“硬件”到“技术”的全面护航

能在一次次危重病例中创造 “生命奇迹”,背后是重症医学科日益强大的综合实力。作为医院重点发展的科室,这里不仅有一支专业过硬的医护团队,更配备了足以支撑危重患者抢救的 “硬核” 设备。

据了解,科室现有开放病床 37 张,其中重症床位 17 张、高依赖病房(HDU)20 张,医护人员共 25 人,包括副主任医师 1 人、硕士研究生 1 人、主管护师 10 人,多人曾在朝阳医院、省立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 ICU 进修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设备配置上,科室堪称 “顶配”:37 张多功能电控病床均配备独立吊塔及多功能监护仪;拥有有创呼吸机 17 台、无创呼吸机 4 台、高流量呼吸机 4 台、转运呼吸机 2 台,可满足各类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及转运需求;此外,ECMO(体外膜肺氧合)、持续床旁血液滤过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床边血气分析仪、电除颤仪、纤维支气管镜等先进设备的投入,为危重患者的综合抢救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持。

在核心技术方面,科室已形成覆盖多系统、多病症的救治能力。其中,CRRT 技术可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开展血液灌流、持续血液滤过、血浆置换等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广泛应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重症胰腺炎、农药中毒等病症;心肺复苏及脑保护技术通过先进的亚低温治疗仪,显著提高了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机械通气技术作为呼吸衰竭患者的 “生命支撑”,可精准匹配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则以创伤小、愈合快的优势,为需长期气道管理的患者提供便利;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能为休克、心功能衰竭患者提供精准的治疗依据,有效降低死亡率。

温情守护:HDU病房的“有温度的医疗”

如果说 ICU 是 “生死战场”,那么科室的高依赖病房(HDU)则是连接 “重症抢救” 与 “康复出院” 的温暖桥梁。作为介于普通病房和 ICU 之间的中级监护病房,HDU 打破了传统重症病房的封闭模式,允许一名家属 24 小时陪护,在提供专业医疗监护的同时,为患者带来亲人陪伴的慰藉。

“父亲在 ICU 抢救时,我们只能在门外焦急等待,转到 HDU 后能亲自守在他身边,不仅能帮他擦身、喂饭,还能跟他说说话,看着他一天天好转,心里踏实多了。” 一位颅脑损伤患者的家属这样感慨道。据介绍,HDU 主要接收两类患者:一类是从急诊科、手术室、普通病房病情恶化的 “升阶梯” 患者,另一类是从 ICU 病情稳定后转来的 “降阶梯” 患者,如颅脑损伤伴意识障碍、呼吸衰竭需序贯撤机、慢性心功能不全终末期需康复治疗的患者等。在这里,医护人员会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与康复方案,除了气道管理、呼吸支持等重症治疗外,还开展功能性作业训练(关节活动度、肌力、耐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进食、更衣、如厕训练)、吞咽训练、深静脉血栓物理预防治疗等康复项目,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身体功能。

HDU 的设立,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康复效率,还切实减轻了家属的负担。一方面,患者在 HDU 的住院费用低于 ICU,且缩短了 ICU 住院时间,显著降低了整体医疗支出;另一方面,家属参与基础护理和生活照顾,无需额外护工陪护,既节省了费用,又能通过陪伴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减少 ICU 综合征的发生。这种 “有温度的医疗”,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感受到了人文关怀,也让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坚守与前行:向市重点学科迈进

“作为医院重症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用专业和坚守守护每一个生命。” 这是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信念。医院院长刘仍强表示,多年来,重症医学科实行全封闭式病房管理,24 小时持续监测患者病情,所有医疗及生活护理均由医护人员承担。面对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团队始终保持 “反应敏捷、果断处置” 的作风,多次参与全院紧急抢救事件,凭借过硬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成功挽救了无数生命。科室的护理团队更是多次在市级护理大赛中获奖,用实力证明了 “专科护理” 的专业水准。

从 2009 年的 “从无到有”,到如今的 “由弱变强”,济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医院领导的关心支持,更离不开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如今,科室正以 “立足临床、强化科研” 为目标,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向着市重点学科的目标稳步迈进。

“每一面锦旗,都是一份信任;每一次康复,都是一份责任。” 在重症医学科的走廊里,那些印着 “医术精湛除病痛,医德高尚暖人心”“妙手回春祛沉疴,仁心仁术传大爱” 的锦旗,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激励。这里的医护人员,将继续以初心为帆,以使命为桨,在守护生命的 “航程” 中,书写更多温暖与感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