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人生百味:非遗传承之路盛开的酱花 陈秀珍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5年09月14日

冯强,从小在供销合作社院子里长大,对酱菜情有独钟。

酱菜,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小菜。如今的生活富裕了,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道菜已在心里深深扎下了根,这根深蒂固的味觉与情感,是任何珍馐也无法替代的。

邹城酱菜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酱菜传统手工艺生产的典型代表。

据《邹县志》记载,清代济宁翟姓家族是酱菜制作世家。他们有两门手艺,即酿酒和制酱,只在家族中流传。终因制酱太累,不想再干,又不想手艺后继无人,才开始收外姓徒弟,公开传授技艺。

到了冯强这个外姓人,已经是第五代酱菜传承人。

茂行酱菜厂位于邹城市田黄镇东北部,依山傍水。山是凤凰山,水是鹿鸣湖,碧水切开大山,湖岸就有了路。春夏秋冬空气清新,植被茂盛,雨水顺着山涧缓缓流下,经过石砂过滤,水清澈而甘甜。湖水暴涨时,鱼儿欢腾,鸟鸣啾啾,溪水潺潺,茁壮了庄稼,育肥了牲畜。

负氧离子充沛,素有“天然氧吧”“长寿之乡”之称的风水宝地,有充足的日晒,空气和水都非常适合天然日晒酱的发酵和制作。选择这么一个得天独厚、环境优美、人杰地灵的地方做酱菜,再适合不过了。

在鹿鸣湖的岸边,就可以看到“乡村振兴 非遗传承”的红色大字,与青山映照着,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

山东茂行食品有限公司的“别院”,有1.5万多平方米,进门就可以看到整齐有序的一排排大缸。这些缸里都盛满了“盛开的酱花”,香味随着山风扑面而来。

厂房里整齐排放着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缸,好多缸的沿口都有制缸人的名字、日期、代码标注。大的是千斤缸,都已经成为了古董,一旦破损了,很难找到修这缸的人。

缸里是正在腌制的咸菜,几个三四十岁的女工,弯下腰去,用手在缸中倒翻,把缸底的咸菜袋子翻上来,再把上面的摁下去。酱菜厂的所有工序都是古法制作,这也是其中之一。

一位名叫周广苓的女工说:“这些技术都是老板教的,俺的家都在酱菜厂附近,在家门口打工,能照顾家还能挣到钱。假期里学生在家没有人看,就带厂里来,和大家一起吃饭。不光不收伙食费,还从城里买来零食给孩子们吃,对员工就像家里人一样。”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排整齐的黑缸,它们都戴着斗笠,像古装剧武侠片里的黑衣武林高手。

院子里,除了墙上的几幅酱菜制作流程表外,没有任何广告标语。几棵玫瑰花开得正艳,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的浮躁和虚夸,像这一缸缸的酱,汲取日月天地精华,经过漫长且愉快的180天,自然而然地发酵,一切静待岁月的洗礼。

冯强是学美术专业的,爱人郑文静是曲阜师范大学毕业,按说夫妇二人这么高的学历,这么好的专业,怎么给制作酱菜扯上关系的呢?

话说2011年,年底的一天,师傅刘波拿来两桶酱,对冯强说:“吃完了这两桶,以后可吃不上了。”冯强连忙问:“怎么了师傅,舍不得给我了吗?”

“唉,制酱工序繁杂,时间又长,收入又低,没法再干了。”

冯强听后,心中五味杂陈:这么好的酱菜工艺,要这样失传了。如果不做下去,这工艺就会在人世间消失,多可惜。

思来想去,他做出了决定。

“我干吧,不能就这样失传了。”

回家给文静商量,女儿才3岁,还有年迈的爷爷,一大家子都不同意。

冯强决心已定:“决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古法制酱的技术要在我手里传承下去。”

破釜沉舟,冯强关了他心爱的绘画馆。

制酱是非常艰难的,特别是古法制作,要经过严格选材,日晒夜露,还要在阳光最强烈的时段打耙,经过漫长的180天才可以完成。生产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更重要的还有天气,必须每天关注天气预报。由于酱缸在室外,夜里要下雨就得赶紧起床盖上酱缸,稍微马虎大意,就会功亏一篑,整夜睡不成觉是常事。

不同品种的酱菜,工序更是繁杂,选材、清洗、晾晒、杀菌、翻晒等等,要历经32道工序,整个流程历经3年之久。

冯强不舍昼夜地忙碌在制酱的厂子里,文静看着心疼,索性关掉了自己的幼儿园和瑜伽馆。夫唱妇随,爱人的加持,让冯强有了最得力的助手。

2016年,杨家峪酱厂一次投产制作了100吨黄酱。大家吃着口感特别好,又知道了是古法制作,非遗传承,“内不生蛆,外不招蝇”,一传十,十传百,好多外地的客户都开车来买,供不应求。

2017年,冯强又新上酿制酱菜项目,给附近村民签订了合同,收购芥菜疙瘩、辣椒、花椒等农副产品,作为酱菜原材料。联合5个乡镇,养活1000亩生态农田,带动130家农户增收,1万公斤辣椒、2500公斤花椒,都是乡亲们的地里来的,“土坷垃”变成了“金疙瘩”。冯强每周给100位老人送上热气腾腾的馒头,非遗酱缸惠及400多个家庭。

2022年,田黄镇政府支持贷款200万元,冯强的厂房扩大4倍,年营收增长480万元,日产4万袋酱菜丝,规模更大,品种更多。

“山东茂行食品有限公司”,这字号是文静命名的,语出屈原《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相传酱有五心,其一是恒心,意为本身味道不被掩盖与毁坏;还有佛心,不会掩盖食材的味道,反能激发与平衡菜品的美味。

在古法传承中,夫妇二人把各自学养与潜能,用在了酱菜工艺研发及创意,潜心专研怎样把酱菜的色香味做到人人的心坎里。

冯强喜欢守着厂区的3个大池子,一个池子可以装100吨芥菜疙瘩。他研制了池内循环充氧设备,这样既不用倒池还省时省力。文静喜欢琢磨着把咸菜变成美食,一次偶然,她把炒制的咸菜端到桌上,大家品尝后赞道:“这么好吃,可以卖了”“既然不是主菜,就叫‘饭搭子’吧”。而今,文静“炒出来”的“饭搭子”火了,各大超市、门店、网上都供不应求。

心有灵犀。冯强与文静又新推出了适合孩子们口味的小零食,是采用“友和生物科技集团”出口级瓶栽杏鲍菇制作而成的,有孜然味,也有微辣口味。

人生百味,更需要诸多调味品来混搭日常。

百年非遗传承酱菜,被年轻人称为“奶奶咸菜”。冯强夫妇秉承初心,独具匠心,传递着古老的薪火。他们面向社会招收20名制酱传承人,回馈这方厚土,让老手艺守住“老味道”,散发出乡村振兴的耀眼光彩。

“珺璟如哗,雯华若锦”。传承人冯强,让这“酱花”盛开在了邹鲁大地上。可待未来的传承人守正创新,做时代的追梦人,和冯强一样铁肩担道义,传承古法制酱,用“新农人”的恒心与意志,续写新的华美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