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破梗阻 挺脊梁 ——济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5年07月29日

图为珞石机器人研发实验室。■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国庆 摄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粲

一炬创新星火起,千重产业炽焰生。当晨曦为济宁的天际线镀上金边,这座城市的科创脉动已悄然苏醒——研发中心的显示屏上数据流闪烁不停,生产车间的智能机械臂随着指令精准作业,实验室的器皿中新材料正完成奇妙的化学反应……一幕幕科创场景交织成篇,勾勒出这座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清晰轨迹。

研发筑基 技术破壁

“我们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彻底打破了进口依赖。”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企业深耕底层技术,构建统一控制器平台,实现从底层技术、核心部件到整机应用的全链条自主研发。从2016年Titanite控制系统突破国产瓶颈,到2020年xMate柔性协作机器人问世,再到2021年xCore系统刷新国产天花板,技术迭代从未停歇。

“目前,珞石机器人正牵头国家LZ项目,推动减速器等硬件国产化,攻克实时操作系统、专用芯片等软件技术。”该负责人表示,相关成果已应用于高速高精度机器人整机,在电子制造的打磨、装配等场景实现批量落地。

珞石机器人的创新突破,并非个例,而是济宁全市上下深耕科技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市科技局数据显示,济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104.3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连续三年超过全省平均。“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研发项目备案制,把企业的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等活动都纳入台账管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有21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研发项目备案。

持续的研发投入与精准的管理服务,为济宁科技创新积蓄了强劲势能,而这种“攥紧拳头攻难关”的韧劲,更在逐个破解产业发展中的“梗阻”。

今年以来,济宁着力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度培育链条,通过建立储备库精准施策、全方位培优培强,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落实 “小升高”、研发补助等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0家。在企业创新活力的持续释放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且提升幅度位居全省前列,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校企协同 成果变现

从防冲钻孔机器人到智能掘锚机器人,这些印着“天河智造”的硬核产品已在各大矿山稳稳扎根。“‘科研高地+产业基地’的融合模式,让我们在智能采矿赛道上始终保持领跑姿态。”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话语中满是底气。

“高校是技术源泉,企业是转化阵地。”天河科技正是用产学研融合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创新发展的大门。企业与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度携手,共建研究院,在济南、徐州等地设立研发分中心,搭建起6个省级研发平台,承担14项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这种“院企一体”的创新生态,正加速推动深层矿区向无人化开采方向大步迈进。

近年来,济宁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平台矩阵:煤液化气化及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填补了鲁西南地区能源领域国家级平台的空白;省光电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光纤传感器,在智能电网监测中实现国产化替代;兖州天意机械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让建筑装备跻身全球高端市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重点实验室8家、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这些平台如同一个个“创新磁场”,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加速集聚。

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卡点”与企业创新中的“堵点”,济宁持续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高导热高耐磨轮胎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等一批前景好、层次高、带动大的项目获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深部煤炭智能化高效开采成套技术与工程应用”等一批创新水平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项目荣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莱赛尔纤维溶解浆制备技术”“全液压推土机”“反式乌头酸制备技术”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聚智 创新育苗

紧扣高质量发展脉搏,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完善创新链,济宁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汇聚。

“人才金政20条”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广纳贤才提供坚实政策支撑。从真金白银的补贴到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一系列政策精准发力,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政策激励下,“科技人才政策进企业”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工作人员走进企业一线解读政策、答疑解惑,让政策红利切实惠及每一家企业。

如今,济宁已成为科技人才的“强磁场”。21家院士工作站星罗棋布,两院院士与海外院士齐聚于此,带来国际前沿技术与先进理念;一批国家级、省级人才扎根这片沃土,正全力攻克一个个“卡脖子”难题。

在产业发展赛道上,济宁围绕15条标志性产业链,精心绘制“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需求”与“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技术成果”两张清单,推动企业与高校精准对接、靶向合作。目前,全市企业已与195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64家“双一流”高校和31家“中字头”院所,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智力支撑。

生态优化 动能涌流

近年来,济宁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通过完善成果转化服务、强化科技金融支撑、突出区域创新成效等举措,推动创新环境不断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成果转化领域,积极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建设,已成功创建2家省级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4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1家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定期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促进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增长,让科技成果更快走向产业应用。

科技金融赋能方面,健全完善工作体系,创新建立“白名单”制度,常态化组织科银企对接活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其中,“成果贷”业务表现亮眼,数量与金额均位居全省前列,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区域创新格局日趋优化,各县市区、科创园区聚焦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强化科技对发展的赋能作用:济宁国家高新区长期领跑区域创新;兖州、邹城省级高新区先后获批建设,持续壮大创新梯队;任城区、兖州区成功入选省级科技创新强县,形成多点突破、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站在新起点,济宁正以实干姿态投身科技强省建设,锚定“走在前、勇争先”目标,围绕“一个万亿、五个倍增”攻坚,从高企培育倍增、研发投入突破,到创新平台升级、产学研深度融合,再到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既夯实现有根基,更激活未来动能。这座在创新浪潮中勇毅前行的城市,必将以科技赋能的澎湃之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