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创新矩阵强基 智慧公用惠民 绿色技术领航 科技赋能,山东公用打造国企改革新标杆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5年07月04日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肖琳)近年来,山东公用控股有限公司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目标,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深耕“公用产业+基础设施+先进制造”领域,坚持高端化引领、智能化驱动、绿色化保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范。

创新驱动发展,夯实科技强企根基。强化研发投入,激活创新动能。山东公用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全部用于科技投入。截至2025年5月,累计研发投入超4.4亿元,重点企业研发强度达5%以上,研发投入年递增率保持15%以上。构建创新矩阵,筑牢创新之基。平台建设是创新的重要支撑点,山东公用在此持续发力。截至目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省级“瞪羚”企业1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等多个创新平台,创新矩阵初具规模。培育核心成果,占领技术高点。截至2025年5月,山东公用累计获批发明专利8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350余项、外观设计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200余项,参与制定各类标准200余项,获批国家、省市级技术创新项目30余项,多项技术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数字赋能转型,构建智慧公用新生态。搭建智慧平台,提升管理效能。围绕集团供水、供热、环卫、环保、燃气、置业、建设、交通、商业、农污十大业务板块,实施“数字公用”项目建设,实现生产调度、管网监控、地理信息技术等一体化智能管理,目前数据接入与治理整体进度约75%,并推送2587万条主数据,为公司生产运营提供支撑。精调智慧热网,传递公用温度。创新研发数智化供热管控平台,打通智慧供热终端,实现供热的全过程监测、一体化联动、精确化调整,打造“源、网、站、户”四位一体的闭环供热保障体系,测温到户、精准服务,让广大居民时刻感受到“公用温度”。优化智慧供水,领跑效能标杆。以智慧管网建设为核心,完成150公里供水管网GIS系统精准测绘,推动管网漏水率降至9%以下,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主开发供水“智慧调度系统”,并依托已有的管网GIS系统、DMA分区计量系统,将供水管网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融合, 实现从“源头”到“龙头”水生命周期的全面数字化监管,管辖区域内水务泵房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持续位居前列。

绿色技术攻关,赋能低碳循环发展。深耕资源转化,开辟绿色新途。组织开展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获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认证,并推动污泥资源化率提升至85%;2024年,公司在光合细菌规模化培养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搭建吨级光生物反应器,开发五款菌剂产品并获7项商标授权,为农业污染治理与生物固碳提供了新方案。智创水务装备,领航产业升级。成功突破了供水设备多核驱动调配模型建设、恶劣环境表计蓝牙数据传输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不锈钢组合焊接水箱变频恒压供水设备、无磁远传水表(蓝牙传输)等并成功推向市场;承接的二次供水集控平台开发、物联网水表精准计量及其产业化等多项省级创新项目建设;获国家专利90余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并成功入围“山东省优秀设备供应商”名录。

产业协同联动,激活创新循环动能。深耕农污治理,创研生态科技。联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经过8年产学研联合攻关,合作研发的“EEM菌发酵强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荣获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发明专利22项,牵头制定标准3项,相关技术在农村污水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开拓现代渔业,共筑绿色新征程。构建济宁市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项目,依托浙江大学团队,打造集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于一体的现代渔业标杆;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正式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在鲑鳟鱼类RAS循环水养殖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现代渔业绿色发展新路径。